考古中国 | 读书日重温“古书”中的文化记忆-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4 04/23 18:29:35
来源:新华网

考古中国 | 读书日重温“古书”中的文化记忆

字体:

近半个世纪前,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问世

揭开了秦朝法律、行政、医学的神秘面纱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

共1155枚竹简,4万余字

这是一部相当翔实的“工作笔记”

更有自秦昭襄王元年至秦始皇30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大事记

后曾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读书日

带你用现代人的方式读古人的简牍

重温“古书”中的文化记忆

 

复原“古人”

 

他是兢兢业业的“基层公务员”

他是终日誊抄摘录的勤吏

他是秦代律法的践行者、普及者

他是谁?

 

湖北省博物馆近日公布

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的3D复原像

及睡虎地出土人骨综合研究成果

还原出一位相貌端正、身材匀称

有点“职业病”的秦代基层小吏的鲜活形象

经过体质人类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喜”各部分骨骼保存较完好

他身高161.5厘米

体质量59.9公斤

年龄推测45至50岁

“喜”生前有颈椎病

经常跪坐对下肢造成了损伤

“喜”的骨骼各处存在病理现象

这些与他长期从事文史记载、伏案工作有关

 

“考古不只是挖宝

更是为了揭开历史谜团,还原历史真实”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说

如今科技助力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

“喜”等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普通人物

相继走上现代生活的舞台

复活“古书”

 

帛难久存,传世唯竹

“书于竹帛”是古代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

也是纸张发明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刻画文辞的竹简

就是考古学家眼中最为珍贵的简牍

半个世纪以来,简牍的发现屡屡引人注目

为学界探察早期中国送上许多“金钥匙”

让中华民族的知识和智慧

得以生生不息的传承

 

清洗脱色、脱水加固、干燥定型、粘接修复

经过荆州文保中心专家的技术攻关

探索出采用连二亚硫酸钠作为脱色主试剂

十六醇作为脱水填充材料

以及运用计算机绘图、测量技术等修复方法

让十多万简牍通过抢救性修复

重获新生

“科技使考古插上了翅膀”

是令考古学家们充满自豪感的一句话

中国考古学诞生

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多元学科的交融和科技的发展

正开启一个考古学“新纪元”

 

重温简牍

 

简牍学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

以文载道

更好地印证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直观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与灿烂成就

就考古发现所见

简牍主要流行在战国、秦汉以至魏晋时期

大致上承甲骨文和金文

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

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中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目前发现最早的简牍实物

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

后来的人们不再使用简牍

但时至今日,一些书籍的书写格式及方法

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开卷有益”“韦编三绝”

与简牍的形制有关

“杀青”“汗青”“罄竹难书”

与简牍的制作和用材有关

“删改”“刀笔吏”

与简牍时代的文具书刀有关

“合同”“尺牍”“封缄”

与简牍时代的文书制度有关

……

今人常说的词语、成语中

仍蕴藏着千年不绝的简牍文明

 

探索过往

走进考古中国

重新发现历史

重温文化记忆

 

监制:卫铁民

策划/文案:陆烨、喻珮、谈昦玄

记者:吴植、喻珮、饶饶

摄影:肖艺九

logo设计:谢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会员)

海报/编辑:陆烨、谈昦玄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湖北分社

联合出品

 

学术支持

湖北省博物馆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云梦县博物馆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