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生命曾被宣告“暂停”的他们,如今拿到了近200枚奖牌!-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4 07/31 08:21:44
来源:新华网

瞭望 | 生命曾被宣告“暂停”的他们,如今拿到了近200枚奖牌!

字体:

  “我们参加运动会,就是希望现身说法,给病人们带来鼓励,给全社会带来认知,做完器官移植手术,经过科学有效恢复,一样可以生龙活虎。”

  “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捐献的逝者,大家都是带着两个人的生命在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对捐献者最大的尊重。”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器官移植创造了诸多生命奇迹,如联合移植(胰肾、肝肾、多器官联合)、跨血型肾移植等。一些指标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事业无论是数量与技术,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廖君 熊翔鹤 闫睿

  曾经,他们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与死亡狭路相逢,生命的火苗脆弱到仿佛一吹就灭。

  如今,他们以健康的体魄、顽强的精神,在烈日下参与竞技比拼,奋力拼抢、挥汗如雨,展示移植重生后的别样精彩。

  前不久,来自湖北、江苏、甘肃、新疆等21个省区市的354名器官移植康复者齐聚武汉,参加第八届中国移植运动会。在这些“承载着两份生命重量”的移植康复者身上,人们分明感受到生命的跃动……

  参赛选手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移植运动会男子800米比赛中(2024年6月摄) 伍志尊摄/本刊

  “后来活着的每一天,我都在享受人间烟火”

  初夏的武汉,阳光灿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体育馆内,一位骑行通过主席台的运动员得到观众热烈掌声。

  他叫王伟,今年52岁。从甘肃甘谷到湖北武汉,他一路骑行一路宣传,历时8天途经1300公里,只为奔赴这场独特的运动会。

  6月12日,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移植运动会在武汉举行。这也是今年5月新版《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实施后举办的首次全国移植运动会。

  移植运动会共设常规竞技赛、创意趣味赛两大赛事,包括800米、4×100米接力、乒乓球、羽毛球、拔河、两人三足、趣味接力等比赛项目。

  与其他运动会不同的是,移植运动会的参赛队员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器官移植康复者。运动场上热闹蓬勃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运动员们迎面招呼总是笑容满满,处处洋溢着明媚雀跃的生命力。

  田径场上,发令枪响,参加800米比赛的运动员们开始奔跑。他们速度不快,比不上专业运动员,但每个人都迎风前行,努力跑完全程。当最后一位选手冲线,现场掌声雷动,欢呼不断。

  “我们参加运动会,就是希望现身说法,给病人们带来鼓励,给全社会带来认知,做完器官移植手术,经过科学有效恢复,一样可以生龙活虎。”王伟告诉记者。

  王伟2008年被确诊为肝硬化晚期。从甘肃辗转到天津,王伟一边治疗,一边焦急等待移植肝源。3个月后,他等到了匹配的肝源,成功进行肝移植手术。康复回家后医生建议适量有氧运动,他从此爱上骑行,术后第5年开始尝试长途骑行。

  “我深知生命垂危之人对器官移植的渴望,更感恩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大爱。我活下来了,便有责任有义务,将器官捐献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王伟说。

  十多年来,穿着一身印有中国器官捐献标志的骑行服,王伟穿行全国各地,一路上他会不时停下,发放自己复印的遗体器官捐献传单,或者和周围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宣传科普器官捐献和移植知识。

  不仅王伟,在这个运动场上,许多移植康复者都展示着重生后活出的不一样精彩:来自河南驻马店的葛泽今年20岁,手术后重返校园,刚参加完高考;湖南岳阳的李波曾透析8年,移植手术后他第一次坐上高铁去国内外好几个城市旅游;浙江宁波的朱立肾移植已14年,这是她第二次参加移植运动会,获得800米女子青壮年组第三名的成绩……

  在这个比赛场上,记者遇到的多数康复者都不太介意谈起过去对抗病魔的艰辛,尽管可能会有几秒钟的恍惚或是热泪盈眶,他们更在意移植重生后努力活在当下。“后来活着的每一天,都在享受人间烟火。”王伟感慨道。

 “好好活着,就是对捐献者最大的尊重”

  在运动会报到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儿子叶海斌是焦点之一——他们作为志愿者,引导各支队伍签到并发放宣传单。

  2009年,55岁的陈玉蓉211天内每天暴走10公里,成功减重20斤,并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团队的帮助下捐肝救子。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暴走妈妈”陈玉蓉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70岁的陈玉蓉如今神采奕奕。她说,目前儿子身体不错,孙女刚参加完高考,自己算正式退休安享晚年。“安静享受生活,是最幸福的事情。我听说今年运动会在同济医院举办,第一时间给自己和儿子报名当志愿者,来现场为运动员服务。”

  从第一届移植运动会举行,67岁的凌汉生从未缺席。2000年,他因尿毒症在同济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出院后按照专家建议慢慢恢复运动,先从慢跑锻炼开始,再到游泳提升体能。2004年,他听到同济医院专家发起举办第一届移植运动会,便积极响应,而且拿下当年游泳比赛冠军,此后他从青年组到老年组,不仅跑遍祖国东西南北,还交到许多移植康复者朋友。

  凌汉生今年报名参加两人三足和拔河比赛。“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捐献的逝者,大家都是带着两个人的生命在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对捐献者最大的尊重。”凌汉生说,他希望通过参加运动会的方式让更多捐献者家属看到充满活力的他们,给其一些安慰,因为正是捐献者的大爱无疆,给了众多器官衰竭患者新生的希望。

  来自新疆库车的9岁男孩小穆,是此次运动会年龄最小的运动员。2023年初,他和新疆喀什的老乡、10岁男孩小海分别接受了亲属间肝移植,经过恢复,目前两人都已返校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听手术专家说有移植运动会,家长第一时间帮他们报名,二人一起来武汉参加两人三足等团体项目。

  “武汉是我们去过的最远的城市,这次来看到了黄鹤楼和武汉长江大桥。”小穆和小海的家长说,这一年多孩子恢复得很好,趁着运动会也带他们来武汉看看,现场看到器官移植康复者恢复得这么好,自己也对两个孩子的未来更有信心。

  “比赛有输有赢,但所有移植康复运动员站在赛场上就是赢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医疗监督处处长高新强说。

 “重回发源地,再上新台阶”

  “2004年,也是在同济,我们创办了第一届中国移植运动会。2024年,我们又回到了这里。”中国移植运动会发起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陈忠华告诉记者,20年来,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巨大,运动会中的所有人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几乎每一届运动会,我都会带着大家跑一公里。医学的进步让移植者重获新生,接力的初衷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带着对生命的热忱,带着他人的希望,好好活下去。”陈忠华说。

  据了解,今年5月1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已正式施行。5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4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突出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对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法律保障。

  “今年运动会是在《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出台后举办的,并与第八个‘中国器官捐献日’同期,更彰显生命接力的意义,更加展示了人间大爱善行,‘捐献’两字值千金。”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说。

  “此届移植运动会重回诞生地,寓意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将由此再出发、再发展。”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说。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运动会,更为器官移植康复者、移植医生、器官捐献者及家属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用运动告诉大家“我很健康”“你很健康”“他很健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器官移植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生存质量不断提高,不仅是延续生命,康复后可以正常生活、融入社会。

  “通过几代人努力,同济医院在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浪潮中,始终处于领跑地位。”陈知水介绍,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创造了诸多生命奇迹,如联合移植(胰肾、肝肾、多器官联合)、跨血型肾移植、高致敏患者肾移植和多次移植等。其中,胰肾联合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有功能的存活均超过20年,单次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肾移植受者为38年,2000年以来肾移植受者1年、5年、10年存活率分别为98.2%、91.1%和74.2%。

  陈知水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事业无论是数量与技术,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陈知水看来,当前供体器官短缺仍是制约器官移植的瓶颈。截至目前,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累计超过678万人,实现人体遗体器官捐献5.3万例,捐献器官超过16万个。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的器官捐献率为4.58,还很不够。”原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第四、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实呼吁,希望建立更完善的患者术后随访系统,尽量延长移植患者器官功能的维持时间。

  陈知水表示,期盼更多公众了解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加入到器官捐献者、志愿者队伍中来,共同推进生命延续、大爱传递。 (应受访者要求,葛泽为化名)■

【纠错】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