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金山到长江畔,中美民间交流谱新篇-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4 08/02 22:26:35
来源:参考消息

从旧金山到长江畔,中美民间交流谱新篇

字体:

 文/本报记者 吴植 喻珮 乐文婉

  到中国留学,是美国青年艾伦·凯佑一直以来的梦想。多年前,还在亚利桑那州读大学的他,就曾结交一些中国留学生朋友,并开始学习中文。

  今夏,凯佑终于来到中国,将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说,要真正了解中国,就要实地学习和感受;中美两国合则两利,这是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双赢智慧,而他个人愿为促进中美民间友好交流贡献力量。

  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这个“火热”的夏天,从旧金山到武当山,从密西西比河到长江之畔,中美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景:端详着漂洋过海来到旧金山的青铜时代文物精品,美国民众得以一窥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多元包容和创新追求;结伴学太极、游三峡、逛武汉,中美青少年感受到友谊的“双向奔赴”;经过日复一日的体验和相处,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讲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国故事……

  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互鉴

  美国旧金山,人流不息。众多市民和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走进位于市中心显要位置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在“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中品味一件件来自中国的瑰宝,沉浸于一场跨时空、跨文化的对话。

  观众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参观“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吴晓凌 摄)

  华丽的青铜器、雅致的玉饰、瑰丽的漆木器、娟秀的丝织品……从中国湖北远道而来的263件(组)珍贵文物在这座装饰着爱奥尼柱的现代建筑里展出3个月之久。大量文物为近年考古新发现,并首次在海外展出。这是近年中国在美国举办规模最大、珍贵文物最多的艺术展览。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部主任张帆说,通常海外观众所知晓的是秦始皇统一华夏,但曾国、楚国这些先秦王国则鲜为人知。它们在历史中消失了,但其文化基因植入秦汉文明的根基,换了一种方式“重生”。如今,曾楚文化又通过大量考古重现,希望这一展览让更多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其实,早在1974年至1975年间,中美尚未正式建交时,湖北荆州出土的楚文物就曾到美国华盛顿、堪萨斯和旧金山展出。时隔半个世纪,在中美建交45周年之际,此次荆楚文物集中赴美展览,则是中美为落实两国领导人旧金山会晤重要共识而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再次成为两国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高光时刻。

  身处有着巨幅“曾”“楚”铭文字样的展厅内,旧金山市民约翰·马感慨道:“此次展览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良机,当前国际地缘格局的变化更凸显了中美继续保持和深化交流的重要性。”

  芝加哥艺术学院原中国艺术策展人科林·麦肯齐仔细观看了曾国国君曾侯乙墓的铜鉴缶、建鼓座、鹿角立鹤等青铜器及精美的楚国玉器。他说:“这让我又产生了到中国去做研究的愿望,希望有更多时间来把神秘的楚国和早期中国研究透彻。”

  7月底闭展前一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一场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的多位文博领域专家学者,连同从波士顿、洛杉矶等美国多地专程赶到的专业人士,共同分享与展览相关的见解,探讨先秦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形式。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西雅图大学等西海岸高校学生在内的250多名观众参与了这一研讨会。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以曾楚两国装饰华丽的青铜器为题展开演讲,将早期中国文明的精华介绍给美国观众。“现场观众非常热情,座无虚席,提出的问题也很专业,这让我很受鼓舞。”

  而此时此刻,就在大洋彼岸、长江之滨,由张昌平担任考古项目负责人的武汉盘龙城遗址上,考古发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经过全球招募筛选的9名国际学生脚沾泥土、挥汗如雨,在这里挖掘文物、整理数据,体验一场生动的“考古课堂”。

  学习海洋考古的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研究生梅根·托马斯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在中国参与考古课程,特意选择了长江边的这处商代遗址作为研究学习的重点。

  “这和我之前学习的古船考古等内容完全不一样,考古工具、挖掘方式都不一样。但我非常幸运,在这个探方里,除了发现大量陶片,我还发现了一枚堪称完美的圆形陶纺轮。”说着,她用手指圈成一个圆,并告诉记者,她在这儿还学会了“小件”“刮”等中文词汇。

  张昌平说,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各种文化在其哺育下繁荣发展,其区域之广阔、文化遗迹之繁多,堪称世界之最,也直接影响着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在广袤的长江流域之上,考古实证不断涌现,不同文化间相互关联的故事仍在续写。

  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成员在武当山体验太极武术(伍志尊 摄)

  青春同行感知真实中国

  湖北十堰,晨雾霭霭,载着中美青年的大巴车环山盘旋而上。车内,美国州立东北大学科学与健康学院硕士研究生劳拉·赫伯特紧盯相机取景框,右手食指快速点动,定格一帧帧独属于中国道教名山武当山的绝美风景。

  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年在中美双方的协调筹办之下,飞越大洋,亲身感受中国发展的脉动。今夏参与“长江-密西西比河”中美青年交流活动的赫伯特,正是成千上万人中的一个。

  长久以来,中国对赫伯特而言,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国家。怀揣紧张与期待,在为期近两周的行程中,赫伯特眼中的中国逐渐变得清晰——“整洁开阔的街道,安静平稳的高铁,热情友好的人们,深厚独特的文化”。

  漫步武当山,赫伯特在雄伟的峰峦和奇幽的崖涧旁参观古建筑、观赏武术表演。在松柏掩映的幽谷中,她与几位在武当山习武的外籍弟子一同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打太极并不像看起来那样轻松,它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对身体的精准控制。打过两套太极拳,我感觉身心都轻松了一些,回美国后我还会继续练习。”赫伯特说。

  落日时分,江风轻拂。美国青年莱娅·亚历克斯初次到访武汉,便觉得亲切。登上“荣耀号”长江游轮的甲板,她一眼便从岸边林立的高楼间认出武汉地标黄鹤楼。

  亚历克斯的母亲曾于2023年游览武汉、宜昌、北京等中国城市,她用油彩在画布上挥洒出几十幅作品,定格在中国的美好回忆,其中一幅描绘的正是黄鹤楼。

 6月9日,美国青年在武汉乘坐游轮游览长江。(喻珮 摄)

  “我一直背着速写本,也想用画笔将中国这些新奇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亚历克斯说。

  在湖北宜昌,美国青年们登临三峡大坝,高峡出平湖的奇景令众人惊叹不已。

  对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梅森·史密斯来说,中国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总有值得探索、让人惊喜的事物。初次到访中国中部腹地,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当数三峡工程。了解到这条横卧长江之上的“钢筋混凝土巨龙”在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不禁说:“大坝的雄伟超出我的想象,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如此惊人的工程,真是令人震撼!”

  史密斯的姑姑是一名中文老师,很早就在史密斯心中种下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在此次中国行中,史密斯常能念出路边的中文标语。他说自己还能用毛笔写字、会剪窗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王乐怡曾作为志愿者,陪同美国青年游览湖北。她表示,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挡中美两国青年的沟通交流,大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珍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我已把中国当作我的家”

  每天起床后,武汉长江国际学校美籍图书管理员汉娜·卡特都会泡上一大杯茶,有时是绿茶,有时是红茶,有时甚至是较为小众的青砖茶。

  “茶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料,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来到中国后,我试过的茶叶品种越来越多,对茶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卡特说。

  在卡特看来,自己来到湖北是因为一段冥冥之中的缘分。“我的父母都是援非医生。读本科前,我在非洲多地的国际学校就读,所以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在国际学校工作,给在海外长大的孩子们带去我曾经感受过的温暖和力量。”

  几年前,在得知武汉一所国际学校有工作机会时,即将硕士毕业的卡特毫不犹豫递交了申请。“面试过程非常顺利。到达中国后,我感觉这就是我命中注定要来的地方。”

  在这里,各式茶叶与茶聚活动触手可及。卡特和朋友们一起去茶叶市场挑选茶叶;到绿茶产地恩施体验茶叶采摘、制作,和茶农一起在田间放声歌唱;住进秦巴山区的土家族村庄,与村民一起跳摆手舞、吃全茶宴。

  “起初,我爱上的是中国茶;而现在,我早已把中国当作我的家。”卡特说,热情可爱的学生、深厚迷人的文化和友好的朋友,都让她与中国的连接日益紧密。她也成为中美民间交流的“大使”,每年暑假回到美国,她都会在社区组织茶话会,讲述中国的发展和趣事。

  与卡特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中国安居乐业。在他们看来,中国是创业沃土、心灵净土,也是人生归属。

  卡特住在武汉经济开发区,日本本田、法国法雷奥、德国采埃孚集团等一众外企都在此设厂,大量外籍人士在此安家。中国美国商会华中分会执委会主席、博梵(武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卡腾龙就是其中一员。

  2004年1月,卡腾龙和妻子带着3个孩子来到湖北一家合资企业担任总经理,本来只打算待3年,但合同期满后,一家5口没有一个人想离开。

  卡腾龙说,那时电子支付还未普及,在武汉坐公交需要刷公交卡,没有公交卡的他只能用现金乘车。但好几次,他还没来得及把硬币塞进投币箱,素未谋面的武汉人就主动帮他刷了卡,并露出友好的笑容。

  “像这样的一个个温暖瞬间,让我们在武汉有了归属感。”他说。

  在中国生活20年,卡腾龙的朋友们说他有时候“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他会唱周华健的老歌,喜欢看《三国演义》,还会在凌晨五点就赶到家对面刚开门的小摊,只为吃口热干面。

  除了浓浓的人情味,让卡腾龙留下的,更是他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中国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我刚来的时候,武汉只有两座长江大桥,现在这里有11座跨越长江的桥梁和2条过江隧道,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中国市场越来越多元化。以前外资想要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和中方企业合作,双方各占一半持股比例。但随着特斯拉建厂落地,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汽车工厂在上海成立。”卡腾龙说,中国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正在持续释放,这对美国和其他外资企业来说,是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良机。

  谈及未来打算,卡腾龙笑着说:“我有1400多个微信好友,全中国没几个城市我没有去过,我想我会一直在中国生活下去。” 刊于《参考消息》2024年8月1日第10版

【纠错】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