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2年,苏轼在湖北黄州赤壁三次赏月,写下诵传千古的“二赋一词”,传递了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来黄州两年多的“农夫”生活,在“乌台诗案”中幸免一死的苏轼逐渐适应了这里。虽然生活依然困顿,但精神已经“突围”。处穷乡僻壤之地,在几无好友在身边之时,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黄州成全了苏轼,从此“东坡”出世间。
湖北黄州东坡赤壁苏轼像。
月明星稀的晚上,苏东坡来到惊涛拍岸的赤壁江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的开局,将他的思绪带到了铁马冰河的古战场。然而刀光剑影、鼓角铮鸣早已远去。 只有这江、这月、这木、这石,千年不易。他情不自禁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时的江月如梦如幻,从“大江东去”,到“人生如梦”,这便是苏东坡体悟的第一重人生境界:“顺势而为”。
黄州赤壁航拍。
是年七月十六,月出东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东坡与好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朋友讨论之后,他这样感叹。大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只要现在愉快地享受大自然的清风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之短暂,羡慕江水之永恒呢?此时的月便是最好的风景。此乃苏东坡体悟的第二重人生境界:“安心当下”。
湖北黄州东坡赤壁。
在写完《赤壁赋》三个月后的十月十五,苏东坡再一次夜游赤壁。此时“霜露既降,木叶脱尽”“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一次夜游,东坡与朋友泛舟中流,遇鹤长鸣。游毕,苏子梦鹤为道,笑而不答。“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那仙鹤和道士究竟是谁呢?没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仰见明月”。此番,苏东坡体悟到了人生第三重境界:“物我两忘”。
中秋将至,我们与苏东坡仰望着同一轮明月,感悟他在明月之下的人生三重境界,“顺势而为”“安心当下”“物我两忘”。
黄州赤壁里的“二赋堂”。
此刻,你是否感到释怀与轻松?
暂时抽离繁杂的思绪,举杯对月,与苏子一同泛舟游赤壁吧。
新华社记者 余国庆、潘志伟 湖北武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