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荆楚大地战鼓催征。湖北省“新春第一会”吹响“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冲锋号角,武汉市洪山区作为武汉科教资源最密集、创新动能最澎湃的中心城区,正以“干”字当头的气魄,锚定“开门红”,书写产城融合、创新驱动的时代答卷。
向“新”而行 以创新链激活产业升级引擎
洪山之“新”,在于将科教“富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里集聚35所高校、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校大学生超60万人,每10人中5.5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堪称“智力密度”的巅峰之地。依托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洪山构建起“区校融合”的独特生态,理工智谷、地大宝谷等产学研平台串珠成链,让实验室的“书架”直通市场的“货架”。2024年,全区市场主体达23.7万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均居中心城区第一。正如华中科态城引入7家腾讯系企业、年纳税5.11亿元的案例所示,洪山正以“创新雨林”滋养“产业森林”,让“武汉制造”向“武汉智造”跃升。
向“实”而进 以项目投资筑牢增长基石
重大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洪山深谙此道,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持续攀升。王府井集团斥资90亿元打造购物公园,盘活和平村集体产业用地;武钢云谷606、华中科学生态城等“百亿级”项目稳步推进,勾勒出产城融合的新天际线。更值得称道的是“基金招商”“校友招商”的创新打法,持续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扩大“先投后股”改革试点,精准引导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靶向招引、培育一批“新质”好项目;依托校友资源,构建“高校+园区+企业”的招商闭环,让“校友圈”变成“经济圈”。
向“优”而变 以营商环境培育发展沃土
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洪山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打造“有温度”的服务生态,政务服务中心“新春不打烊”,延时服务、批量办理让企业“一次办好”;法院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2条举措,从知识产权保护到涉企纠纷调解,为市场主体穿上“法治铠甲”;司法局创新执法存温度、调解加速度、服务提力度“三度”工作法,通过“法指针”系统化解纠纷超万件,让企业轻装上阵。正如洪山区委、区政府对企业的承诺,将提供最有力支持、最靠前服务和最便利保障,让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朋友们在洪山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生活。
向“合”而兴 以协同联动释放乘数效应
冲刺“开门红”,需下好“一盘棋”。洪山深挖“大学之城”潜能,推动“三区融合”,武汉理工大学孵化器三期等项目的成功建设,让大学校区滋养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反哺城市社区。金融领域同样频现合力,2024年政银企对接会实现授信近16亿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大招商”格局的构建,投促部门与街道、商会协同作战,产业链招商专班奔赴大湾区、长三角,签约项目落地率超75%,彰显“洪山速度”。随着街道、部门协同联动持续深入,建立起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一条龙服务,全周期促进项目建设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以“干”作答 续写大学之城新传奇
从“新春第一会”的号角,到重点项目恳谈会的务实;从环大学经济带的崛起,到校友经济的勃发,洪山正以“拼抢实”的作风,将“规划图”变为“实景图”。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座城的转型升级,既要“仰望星空”对接国家战略,更要“脚踏实地”激活内生动力。当环大学创新带成为“裂变器”、校友经济化作“催化剂”、营商环境变成“强磁场”,洪山人深知,唯有以“干”为笔,方能绘就“开门红”的壮美画卷;唯有以“闯”为舟,才能驶向“中部支点”的星辰大海。
且看洪山作答。(肖满、邓洲、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