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4月13日电(胡诚、张潘)花枝俏,春意闹,宏图起。
湖北武汉,长江北岸,一片约6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正在“蛰伏”中蓄势待发,这就是国内首个以“长江”命名的武汉长江新区。
长江新区阳逻平江东路,坐落着一所风景秀美的大学校园——湖北大学阳逻校区。校园地处长江之滨,东临倒水河,紧靠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目前,湖北大学阳逻校区正加快扩建步伐,校园内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新建的产教融合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已落成,进入内部装修收尾阶段,未来几个月,倒水河畔将崛起一所新的大学城。
图为湖北大学阳逻校区
战略对接,创新策源
长江新区规划范围东至倒水河,西至滠水河、府澴河、张公堤,南至长江北岸,北至318国道沿线,总面积约610平方公里。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谋篇布局中,长江新区是武汉建设中部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中部崛起的亮点板块,是湖北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棋眼”。
近年来,湖北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以“布局新工科、建设新湖大”为目标,将相关新工科学院成建制搬迁至阳逻校区办学,将阳逻校区打造成为长江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高层次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合基地、国际科技合作与创新示范园区。
作为长江新区大学城核心项目,湖北大学阳逻校区依托新工科的学科优势,与新区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集群精准对接,每年定向输送千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湖北大学推行“产业导师制”“项目制教学”等模式,打造“课堂+实验室+企业”的实践育人链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三年,新工科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为湖北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
湖北大学的新工科布局,不仅提升了自身学科竞争力,更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局,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高校力量。
图为湖北大学阳逻校区
瞄准前沿,人才支撑
为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难题,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的“四新”建设。
湖北大学瞄准前沿技术学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领域,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人工智能+”学科群,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自2020年起,湖北大学相继成立微电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6个新工科学院,对接国家存储器产业、网络安全产业、智能技术产业及新能源产业,形成“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的工科格局。2024年,湖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聚焦人工智能与传感技术交叉领域,培养智能系统开发及物联网应用人才,支撑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引领。湖北大学聘任刘志洪教授、游龙教授、李念教授分别为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微电子学院院长、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标志着学校新工科建设迈入了新阶段。
在办学经费政策方面,湖北大学将把更多资金倾斜投入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设备购置项目;在人事政策方面,新工科学院教职工职称评审及评先评优方面给予相应指标倾斜;在招生政策方面,本科、硕博招生计划向新工科学院适当倾斜;在平台建设政策方面,重点优先支持新工科学院申报省部级、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
图为湖北大学阳逻校区
校地协作,服务地方
搭建创新载体,以科研势能驱动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湖北大学不断深化学科布局的重要使命。
自2011年湖北大学阳逻校区办学以来,湖北大学与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等领域校地合作,形成“高校智力资源+地方产业对接”优势互补共赢的良好格局。
双方约定搭建校地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就校地合作、基本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平安校园、校友招商等工作定期会商,加快推进阳逻校区建设,为学校服务地方,尤其是长江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实招、见实效。
校地双方还将共建科技创新策源地,围绕长江新区产业布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搭建地方政府搭台、校企产学研用合作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机制,以高起点、高质量建设长江新区—湖北大学高等工业研究院、校企联合实验室、中试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为工作抓手,加快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应用。
根据湖北大学建设规划,到2028年,阳逻校区校园面积将达到近500亩,办学规模达到0.8万人左右;到2030年,办学规模达到1万人左右。
从人才摇篮到创新策源,从文化灯塔到幸福家园,湖北大学阳逻校区正以“城校一体、命运与共”的姿态,书写着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随着长江新区“三年成势、五年成形”目标的推进,这座充满活力的大学新城,必将释放更大能量,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中,刻下鲜明的湖大印记。
图为湖北大学阳逻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