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因尘肺病而接受双肺移植手术的向先生,在手术3个月后回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外Ⅱ科(肺移植中心)复查。在得知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后,他不禁感慨道:“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陪伴家人,享受这久违的自由呼吸。”
向先生今年46岁,2008年被诊断为尘肺三期。他患病初期活动后便胸闷气短,后期即使静息也需持续吸氧维持,甚至曾因严重缺氧而生命垂危。今年3月初,他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求诊。经该院胸外Ⅱ科(肺移植中心)主任林慧庆教授主持多学科评估,其信息录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在焦灼的居家等待后,4月初,一个合适的爱心肺源出现,点燃了他重生的希望。
4月4日,这场生命接力赛正式打响。林慧庆介绍,尘肺移植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术中胸腔粘连严重,大血管被“石头样硬”的尘肺团块紧密包绕,操作空间极度狭小,稍有不慎即引发致命大出血。同时供肺与受体胸腔存在大小差异。林慧庆带领副主任医师江文洋、医师杨坚坚等肺移植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刘志刚教授团队、ECMO李光教授团队通力协作下,凭借精湛技艺,对供肺进行精细裁剪并行支气管成形,沉着应对每一道险关。手术自清晨持续至深夜,终获成功。
术后,重症医学科团队24小时严密监护,精心照护,向先生恢复迅速。
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向先生坚持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及体能训练,护理团队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与用药指导。出院后,他严格遵循医嘱,坚持居家康复训练,按时服用抗排斥药物,定期返院复查。
6月30日,是向先生术后复查的日子。这次全面复查结果令人振奋,向先生体能状态显著改善,已能轻松完成日常活动,与术前判若两人。
“向先生的顺利康复,是肺移植技术日益成熟、多学科团队(MDT)无缝协作的典范,也离不开患者及家属的坚强配合与信任。”林慧庆说。
林慧庆表示,尘肺等职业病的预防至关重要,需加强粉尘防护与劳动者教育,从源头减少疾病发生,社会也应给予患者更多关注与支持。
据悉,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唯一有效的手段,被誉为胸外科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自2016年全面开展肺移植,2023年9月正式成立胸外Ⅱ科(肺移植中心),由林慧庆教授领衔,其完成的肺纤维化、慢阻肺、尘肺、支扩等肺移植手术的数量与质量均位居湖北省前列。(邹亚琴、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