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汉打铜社区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品牌矩阵-新华网
新华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5 07/07 19:39:09
来源:新华网

武汉江汉打铜社区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品牌矩阵

字体:

  武汉市江汉区打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展示墙上,26个志愿服务组织的标识交相辉映。在这个0.09平方公里的开放式老旧社区,常住居民2732余户,服务人口超过8000人。曾经面临基础设施老化、服务资源匮乏等典型治理困境的老旧社区,如今已成为全国社区治理的鲜活样本。

  专业筑基:激活老旧社区新活力

  打铜社区作为江汉区老旧社区治理的缩影,曾面临无物业管理的困局。2020年起,在阿里公益、腾讯公益等公益基金的支持下,打铜社区引入专业社工,深度探索“五社联动”机制。专业社工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赋能,弘毅社工团队深入社区后,关注到了老旧社区熟人网络、文化资源等优势,协助社区召开多次居民议事会,建立起社区公益基金,依托公益基金吸纳更多的力量关注社区的发展。

  志愿服务需要温度,更需要专业框架支撑其可持续性。伴随着打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社工逐步开始探索分层分类机制,将社区内的志愿者划分为基础型志愿者、骨干型志愿者和专业型志愿者,针对其不同特点开展分级分类赋能。为基础型志愿者制作服务指引,降低参与门槛,提升服务效率;骨干型志愿者重在激励赋能,推动其从“实施者”到“共创者”转变;专业型志愿者重在突破服务碎片化和专业壁垒,将碎片服务整合为持续方案,促进专业型志愿者功能的最大化。5年来,打铜社区先后涌现了方新建、胡征国、陈桂香等一系列明星志愿者,孵化出“武汉方言终身学习品牌”“铜巷不同样”“铜话故事”等服务品牌。

  矩阵构建:共育志愿服务“品牌林”

  2023年,打铜社区联合弘毅社工,充分发挥居民智慧,打造了社区文化IP“铜小匠”。两年来,江汉区社会工作部打破部门壁垒,引导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局、红十字会、妇联、团委、残联等单位,将各自的服务对象、专业资源和品牌项目深度融入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打铜社区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内容从“广覆盖”向“精服务”提升。以“铜小匠”为起点,社区已发展出覆盖不同群体的系列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品牌矩阵,“铜小花”关注妇女儿童关怀服务,“铜小兵”服务退役军人群体,“铜小虹”聚焦社区安全建设,“铜小新”凝聚社区新锐力量,“铜小爱”传递温暖守护,“铜爹爹”和“铜家家”则致力于展示银龄风采。目前,这套品牌矩阵已在全区推广,形成 “一社区一特色,一群组一品牌”的志愿服务IP生态。

  文化铸魂:活化社区治理“软实力”

  2022年起,打铜社区启动“铜巷不同样”项目,对辖区内11个老巷子从“人文地产景”5个方面开展社区营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文化生态。在江汉区教育局、语委支持下,社区成立 “武汉话方言发音工作室” ,由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武汉话”发音人方新建领衔,开展“方言讲党史”“方言讲童谣”活动,用乡音传递正能量。湖北藕汤作为省级非遗,在打铜社区煨汤节中被赋予新生命。自2015年首届煨汤节至今连续举办十届,从居民自发活动升级为全民参与的年度盛典。打铜社区以藕汤节唤醒集体记忆,将志愿服务文化与传承百年的经典深度融合,将社区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治理动能,构建了“非遗活态传承-空间场景再造-志愿服务扎根”的闭环,为老旧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文化驱动型”范本。

  区域协同:擘画基层治理“新蓝图”

  2024年,打铜社区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也成为带动江汉区志愿服务发展的新引擎。今年3月6日,江汉区在打铜社区召开“协同共建•融治江汉”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论坛,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滕宏以“融合、赋能、尊重”为关键词,描绘了深化部门协同、提升治理效能的蓝图。活动现场发布的《江汉区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专项行动计划》,强化部门责任,提出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推广“社工+志愿者AB岗结对”等十条措施。江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红十字会、妇联等多个部门负责人在活动现场均表达了深度融入的决心。“基层治理没有‘旁观席’,每个人都是‘主角’。” 滕宏向全体市民发出共建邀约,邀请市民走进社区,提建议、领项目、做督导,与政府部门、专业社工、志愿组织一起,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从藕汤节升腾的邻里温情,到民众乐园承载的集体记忆,再到“铜小匠”IP串联的志愿矩阵,文化基因被转化为治理动能,让冰冷的制度拥有了可触摸的温度。江汉区融合条块资源,打破部门壁垒,赋能社区主体,激活内生动力,尊重文化根脉,滋养治理之魂,江汉区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绘制出一幅幅基层治理的新画卷。(倪娟、张强、刘心悦)

【纠错】 【责任编辑: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