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中央大公园西南侧闲置地块正在改造施工,即将拆除围挡。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汉市江夏区将学习教育转化为惠民政策与民生实事的行动,将办好民生实事作为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以作风建设推动民生服务见效落地。
被遗忘的角落变身生态绿地
炎炎夏日,武汉江夏中央大公园西南侧,一块约170亩的打围区域即将拆除围挡,未来将变身生态绿地。
这块空地“围而不建”近十年,附近居民纷纷“圈地”开垦为菜地,潜藏火灾与溺水风险,沦为城市“伤疤”。
这里原规划建设“五馆一剧院”,打造文化地标,2016年起打围,当时甚至开挖了基坑。因项目搁浅,“五馆一剧院”后来建在别处,这片土地陷入沉寂,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附近市民就近开垦种菜,不时燃烧秸秆枯枝,存在火灾隐患;基坑积水成为水塘,水面约60亩,最深处约4米,常有人钓鱼摸虾,存在溺水风险。
6月12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省委第一督导组组长柳望春一行,来到江夏区住更局督导检查,明确提出要求:要下决心做好江夏中央大公园围挡整治工作,切实解决“围而不建、围而不净”问题,优化市容市貌,真正实现“拆掉旧围挡、打开新空间、惠及千万家”。
江夏区住更局立行立改,拆围透绿惠民生。
6月13日,该局向区政府提出改造方案——拆除围挡、还绿于民、建设生态停车场,预计可增加停车泊位300多个。该方案很快获批。
6月16日,江夏区住更局、区城更集团负责人带领相关人员现场踏勘,全面了解地块现状、权属边界以及周边环境,为组织施工做好准备。
6月19日,江夏区住更局组织区城更集团、区路桥公司协调会商,全力推进改造施工。
6月20日,张贴清理农作物告知书,广而告之。据不完全统计,在此开荒种菜者有六七十户,刚开始不理解,后来得知是建公共绿地,大多积极支持。
6月21日,施工单位江夏区路桥公司组织施工人员50余人、推土机8台、挖掘机4台,进场施工。经过连续奋战,高效完成基坑抽排水、场地平整等工作。
江夏区路桥公司介绍,当时正在下雨,紧急调配的8台水泵抽排4天,基坑才见底;接近90度的基坑陡坡也有隐患,逐一改造成缓坡,设计水深不超过1.5米,符合安全规范。
为平整场地,施工方动用了旋耕机;边坡改造中,也用上了清淤船。
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改造快速推进,目前已预埋喷淋系统、路灯管线等,正在铺设景观便道,预计本月中旬完成改造。
这片被遗忘的角落,未来将变身生态绿地,与江夏中央大公园连成一片。
江夏区住更局表示,将协同区城更集团、区路桥公司等单位,全力以赴办好这一重大民生实事,倾力塑造安全、整洁、有序的城市新空间。
以问题为导向整治易渍水点
今年6月以来,江夏普遍出现大雨,局部地区暴雨,最大雨量84.3毫米。特别是高考、中考期间,九全嘉区域排水通畅,未因积水导致交通中断。
九全嘉得名于九全嘉国际广场,位于江夏大道、北华街十字路口,是江夏纸坊城区最繁忙的交通要道之一。此处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地形”。九全嘉几乎处于纸坊城区最低点,东面大花山、北面江夏一中、南面青龙山区域雨水在此汇集,汇水面积约15平方公里,此前排水管网泄洪能力不足,导致汛期遇到大雨容易渍水。
横跨G107国道、连接江夏之星商业楼和湖北江夏实验室的人行天桥,渐成雏形。
九全嘉也是汛期强降雨期间江夏重点应急值守的7个易渍水点之一,往年渍水曾深达半米,导致交通临时中断。今年为何经受住考验?
“排水改造‘对症下药’,排涝标准有所提高。”江夏区供排水事务中心负责人张阳说。
2016年梅雨季渍水后,江夏区水务部门曾整改九全嘉排水设施,但改造并不彻底,此后多个年份雨势较大时,地下排水箱涵内水位较高,顶托作用下,雨水流速减慢,仍造成渍水。
针对九全嘉渍水问题,江夏区水务和湖泊局投资约7200万元,再次启动更大规模、更为彻底的排水改造——
实施齐心水库排水管网改造,新建长34米、管径1米的钢筋混凝土雨水连通管;截流上游山洪及江花大道地表径流至齐心水库,实现高水高排,减少汇入九全嘉区域雨水量;启动江夏大道至马山路箱涵工程,新建雨水箱涵460米,断面尺寸3.5米×2米,增强九全嘉区域排水能力;开建兴苑街北华街至江夏大道段箱工程,新建雨水箱涵305米,断面尺寸4米×3米,分流山洪至纸坊排水第二通道。
系列改造2023年9月开工,2024年11月完工。全部完工后,提高排涝标准——中到大雨不渍水;大暴雨雨停后,短时内退水。
京广铁路和平农庄涵洞,也是江夏重点应急值守的7个易渍水点之一。
5月22日,此处积水深达30厘米,导致交通中断。经过紧急调度抽排设备强排水,10分钟退水,道路恢复畅通。历史上,该涵洞积水最深约70厘米!
张阳表示,经过多方调研走访,找到易渍水症结所在:地势低,三个方向雨水在此汇集,汇水面积约4.8平方公里;雨水泵站规模偏小,抽排能力不足;排水管网存在“肠梗阻”,上游箱涵断面尺寸2米×2米,下游管网直径1—2米,过流能力严重不足;下游金鞭港水位短时上涨,造成顶托影响排水。
此次改造参照九全嘉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沿八分山路新建雨水管,起截流作用,减少涵洞来水;沿武昌大道西侧新建雨水箱涵,解决下游“肠梗阻”;扩建雨水泵站规模,新建尾水压力管,提升抽排能力。
据悉,当地谋划了武昌大道铁路沿线涵洞防洪排涝改造项目,已取得可研批复,正在申报中长期国债资金支持。
深化改革助推项目建设提速
6月17日,骄阳似火,位于江夏经济开发区的得力华中总部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塔吊挥舞长臂,机械轰鸣,人声交织,建设者们干劲十足,全力刷新工程“进度条”。航拍镜头下,“品”字形布局初现,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
得力华中总部项目位于江夏经济开发区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围绕得力大办公生态系统,建设智能研发中心、华中结算中心、华中营销中心、智慧供应链、智能制造等业务板块。
武汉得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2024年7月开工,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正在进行外立面幕墙施工及室内装修,室外雨污管网、电力管网也在同步施工,原计划2026年6月建成交付,“我们正在提速,下一步就是相关验收等工作,争取11月建成交付,有望比计划提前半年。”
为何提前?“五证同发”大大节约了时间。
江夏里惠民演出,明星魔术师吴曌登台表演,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朋友。
2024年7月29日,得力华中总部项目经理应乾波来到江夏市民之家,领取方案批准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五证”。一日领“五证”,江夏区政府向得力华中总部兑现了“拿地即开工”承诺。
为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江夏经济开发区协同区行政审批局、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将相关审查程序前置,全程“帮代办”。
7月10日,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毓秀路北侧,一座横跨G107国道、连接江夏之星商业楼和湖北江夏实验室的人行天桥,渐成雏形。
这是江夏首座人行天桥,主桥长度约为54米,净宽为5米,确保桥下车行道净空高度6米以上。主桥两侧设计了1:10的坡道,与地面相连通,坡道总长34.8米,同样宽5米。整座桥梁均采用钢结构打造,外部则覆盖铝板装饰,巧妙地融入LED灯珠和灯带,打造出迷人的夜景效果。
该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元,原定建设工期12个月,计划2025年底完工。根据最新建设进展,有望8月份投用,比原计划要提前4个月!
为何提前?“开工备案”助推项目建设提速。
为推动该项目早日动工,江夏区采取开工备案模式,在取得选址意见书、立项批复、修规批复、施工图技术性审查报告、招投标情况书面报告等手续情况下,先行办理开工备案登记,企业承诺在6个月内按要求补办正式施工许可证,此举为项目建设赢得宝贵的时间。
江夏区行政审批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着力解决企业、群众难题。
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截至6月底,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3.7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8万户。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发放印章1.4万余枚,节省费用超60万元。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截至目前,已先后推动江夏之星人行天桥工程等9个重点项目快速完成开工备案,为21个重点项目提供“承诺可开工”服务,为金口新城三期项目办理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阶段施工许可,为武汉竹禾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办理“五证齐发”,助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以“小切口”改革服务“大民生”需求,重点推进“开办汽车维修店”“返乡创业”“外国人来华工作”等7个“一件事”主题事项。
江夏里破局出圈答好民生考卷
6月28日下午,首届非遗古彩戏法大会走进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下称“江夏里”),露天开展惠民演出,江夏土生土长的明星魔术师吴曌精彩亮相。尽管天气闷热,仍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朋友,人群中不时爆发响亮的掌声和热烈的喝彩。
江夏里火爆出圈,夜景迷人。
今年“五一”,江夏里惊艳亮相,火爆出圈。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营收破600万元。
江夏里由江夏区五里界街锦绣村“强村公司”投资,湖南省有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这也是继湘江里、南岳里之后,湖南有里文旅在全国运营的第三个“里”系列项目,经营时间不长,迅速成为市民和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和殷切期盼。江夏区五里界街道回应民生期待,通过江夏里破局,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市场运作、群众共享”的强村富民新路径。
江夏里位于五里界街锦绣村泉井刘湾,是一个集主题院子餐厅、特色小吃、民俗文化、沉浸式演艺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由闲置农房和大片荒地改造而来。
锦绣村因征地拆迁所得2000万资金,后一直“躺”在账户里。一方面,资金监管存在极大风险;另一方面,村民们期望公平合理分配,用于改善村民生活或支持村湾建设。
这些资金怎么用?村民代表大会上,有人提出,开发景区增加收入。2022年底,一位餐饮老板找到锦绣村党支部书记刘兵,想租用村湾两栋闲置房做院子餐饮。
这是个好主意,不过只开发两栋房屋,规模太小,可否整体打包?五里界街组织锦绣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赴湖南湘江里考察。
经过实地考察,锦绣村决定引进湖南院子餐饮项目,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锦绣村统筹整合2000多万元村集体资金,组建全区首个村级强村公司——武汉春申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南有里文旅共同打造江夏里项目。
2023年8月,双方签约。该项目采取“村集体全资入股建设+专业公司全委托运营”模式,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建成后,预计为本地提供就业岗位约180个,村集体实现年直接经济收入300万元,年接待游客量可达200万人次。
江夏区五里界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江夏里破局出圈有诸多亮点:
盘活闲置农房荒地资源。全面摸排村里资源,发现泉井刘湾有闲置用地110亩、空置房屋38栋,提出“整体打包、统一运营”方案,以市场化运作将闲置资产转化为优质项目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坚持民事民议群策群力。把“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的理念落到实处,邀请专家团队参与项目论证5次,充分融合村民意愿与市场规律,最终确定运营合作模式,确保项目既接地气又有生命力。
注入就业致富源头活水。江夏里项目坚持以文化解码城市记忆,深挖武汉“九省通衢”码头文化基因,5月1日正式开园。实现50%菜品标准化供应,带动周边4家农户成为食材直供基地。优先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带动100余名村民入职景区。
江夏里火爆出圈,已产生集聚效应。数据显示,自开街以来,受其辐射带动,周边梁湖漫乡、龙湾半岛、拾光牧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激增,形成以江夏里为核心的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江夏区全域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