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看似突兀的微信好友添加请求,促成当事人与办案人员顺畅沟通,最终化作承载希望的调解协议。近日,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南湖法庭高效调解一起涉残疾人民间借贷纠纷,为特殊群体维权提供一条无声的解纷桥梁。
原告李先生(化姓)与被告王女士(化姓)均为听障人士,二人经人介绍认识,李先生向王女士出借款项,高达7万余元,后李先生催促王女士还款,王女士便减少了与李先生的联系,拒绝还款,李先生将王女士诉至洪山区法院。但李先生只有王女士的微信账号与身份证照片,并无联系方式,南湖法庭杨洁庭长团队向王女士户籍地(外省)寄送法律文书,也没有签收。法律文书无法送达王女士,成为该案办理的首要难题。
“这起民间借贷纠纷事实清楚,法律关系也很清晰。”杨洁表示,与被告联系上是化解纠纷的关键。为找到王女士,杨洁与书记员罗璇没有轻言放弃。她们细致整理卷宗,发现李先生与王女士频繁通过微信沟通,考虑到王女士的特殊情况,其很可能仍在使用该微信号,微信线上沟通或许是一条可行的交流路径。书记员让李先生把王女士的微信号推荐给她,同时通过腾讯公司协查该微信号确由王女士实际使用,书记员以法院工作人员的身份尝试添加王女士的微信号。出乎意料地是,王女士竟然很快通过了好友申请。
书记员与王女士成为微信好友后,向王女士送达了法律文书。王女士核实法院工作人员身份后便承认借款一事,表示本来愿意还款,但因失业而无力偿还,无奈采取了逃避方式。为化解纠纷,书记员将调解阵地转移至“线上”,用打字的方式不断与双方磋商,一次次文字的往来,在无声的世界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在法官和书记员的不懈努力下,屏幕上的频繁沟通驱散当事人之间的防备与隔阂。最终,双方就债务金额、分期付款时间达成一致,一份调解笔录在“云端”生成。(万君仪)
【纠错】 【责任编辑: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