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余脉的云雾秘境中,湖北鹤峰县铁炉白族乡2.3万亩茶园如翡翠阶梯镶嵌群峰,依托194.6米至1250米的海拔落差形成立体生态屏障,终年云雾滋养出1.83万亩有机转换茶园。铁炉白族乡以规模化种植、欧盟标准管理为基础,联动本地龙头企业,正将生态优势悄然转化为富民增收的新动能。
品质坚守,细杉村的“有机密码”
七月骄阳似火,铁炉白族乡细杉村的茶山却透着沁人的凉意。近日,笔者走进这座“茶香画卷”般的村落,只见村民们正忙着人工除草、施有机肥料,指尖划过茶梢的动作娴熟而轻柔。“头两季茶叶刚采完,第三季预计7月中下旬开采。”茶农蔡莲芳擦着汗说,现在鲜叶收购价每公斤80元,是普通茶的3倍。
这样的收益,源于对“有机”的极致坚守。从拒绝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治,到土壤改良、水质监测,每片茶叶都经过严格标准化培育。村里组建监督队伍,每日巡查茶园,严防农药和除草剂进入。
“这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全村生计负责。”监督队成员张朝凯说,茶叶品质关乎家家户户的钱袋子,容不得半点马虎。10年间,这份执着让细杉村有机茶“破圈”,从2014年1200多亩试点,扩张至4800亩种植基地,配套1家规上企业和11家茶叶加工厂;鲜叶收购价从20元/公斤跃升至160元/公斤,茶农亩均收入从2000元增至6700元,产值从万元突破亿元。
茶农王经理经营着7亩茶园,还主动承担起438亩有机茶园的管理任务。她将自家茶园打造成示范基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种植技术。她说:“我既是茶农也是‘管家’。大家一起提品质,产业才能越做越大。”
2024年,细杉村有机茶产量达2500万斤,鲜叶售卖收入4450万元,部分精品茶单价突破1200元/公斤,产品畅销浙江、安徽等地,成了远近闻名的“有机样板村”。
抱团突围,产业链协同激活发展动能
面对市场竞争,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渐显乏力,销售渠道狭窄、品牌影响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薄弱等问题制约着茶产业发展。为此,铁炉白族乡借鉴江西婺源、湖南桃源等先进茶产区经验,整合细杉村、马家村、犀牛村、三旺村4地资源,推动“四村协同”发展。协同发展以“茶园共管、标准共建、质量共控、人才共育”为核心,组建由技术骨干和农业专家构成的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定期举办讲座,示范枝叶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操作,85名技术骨干分片包干,与茶农结成帮扶对子提供实时指导。
铁炉白族乡在加工环节同样打破壁垒,3家茶企、21家专业合作社及加工坊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鹤峰红辉茶业有限公司新引进的精制加工生产线,让茶叶加工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各村茶厂共享设备和技术人才,避免重复建设,还引入先进工艺开发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如今,这片曾藏在深山中的茶园,已成为1300余户家庭的“绿色银行”。2024年,铁炉白族乡茶产业产值突破3亿元,曾经的“绿叶子”真正蜕变为富民增收的“金叶子”。(伍洋、吴婷、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