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7月17日电(刘晓丽、伍洋、陈雨轩、辛琰)当晨光掠过湖北省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千亩马铃薯田泛着绿浪,玻璃栈桥雾中若隐若现……这个曾藏于深闺的土家村落,以产业升级为引擎动力,以文明新风为斑斓底色,在鄂西大地铺展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的美好画卷。
图为石龙洞村一角。新华网发
“心桥”飞架通坦途
石龙洞村在燕子镇西南部,平均海拔1200米,758户2226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约占86.3%。
石龙洞村新建成的两座漫水桥横跨溪涧,桥面平整开阔。村民邓文志驾驶电动轮椅过桥时轻抚桥栏说:“以前就怕生病,现在救护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心里踏实多了。”
曾几何时,海拔较高的石龙洞村因地形复杂,交通闭塞,早年漫水桥雨季常被洪水吞噬,两岸一时间成为可望不可及的“天堑”,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不便。
图为石龙洞村新建的共富桥。新华网发
2021年,湖北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桥为“钥”,叩开民生改善之门。30余场群众会在田间地头陆续召开,工作队与村民围坐一起,共同探讨桥梁设计方案、施工细节与监管措施。
“现在,桥修得又结实又敞亮,我们看着放心、走着舒心。”石龙洞村村民罗先锋说。
据悉,除了这座破解出行难题的“民生桥”,湖北省民宗委还支持石龙洞村检修150余盏路灯,依托闲置校舍改造“幸福食堂”,支持30万元专项资金优化全村供水管线,2024年新建的4条道路已具备通车条件。
土豆蝶变“黄金豆”
马铃薯种植和乡村休闲旅游是石龙洞村主导产业,全村种植马铃薯1200亩。为将马铃薯转化为产业动能,湖北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秉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帮扶理念,引进湖北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构建起“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为乡村发展铺就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今年,我们在种薯繁育、商品薯销售、精深加工以及基地扩建和设备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综合产值预计可突破7000万元。”百顺农业负责人向才安介绍说。
为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公司建成从种植、研发、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在基地务工赚取薪金,部分农户还通过参社入股享受分红。
“我们家3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合作社,刚收到1200元租金。”石龙洞村村民刘元秀说。
图为石龙洞村连片马铃薯。新华网发
目前,石龙洞村与周边村镇实现马铃薯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累计带动该村70余名村民就业,为当地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带来600余万元收入。
湖北省民宗委驻石龙洞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刘明亮说:“石龙洞村现有市场主体29家,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运行有序,目前形成以石龙洞村为基地、县域规模近5000亩马铃薯产业合作共赢发展模式。全村改造、新建民宿32家,正探索旅游产业从景区向民宿、农家乐、蔬菜种植、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延展。”
积分“磁”聚文明风
驻村工作队深耕产业的同时,也注重提升村级“软实力”。石龙洞村以家庭文明建设积分管理为抓手,以“鄂参与”村级服务平台为载体,持续深化文明实践。
“今天,我们隆重表彰15位荣誉村民,他们中有‘经济发展重大奉献者’田恩望等7名同志,还有‘和美石龙重大奉献者’田国春等8名同志……”近日,在石龙洞村幸福食堂前,15位“荣誉村民”身披绶带受表彰,村民持积分册在超市兑换物品。
“我攒了8分,能换支牙膏。”“我攒了10分,换瓶洗洁精正合适。”
村民们兴奋地交流着,工作人员穿梭其间,忙得不亦乐乎。
图为石龙洞村居民兑换积分。新华网发
“家庭文明建设积分管理就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500余户村民踊跃参与。”石龙洞村村委委员唐业新介绍说,大家通过清洁家园、支持村庄建设等多种方式积累积分,目前累计积攒积分达2000分,其中600分成功兑换成相应奖励或服务。
近年来,石龙洞村陆续获评湖北省首批“一村一品”(休闲旅游)示范村镇、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第三批清廉村居建设湖北省级典型村、恩施州乡村振兴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