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酒到冰酿,千年非遗在奶茶中重焕青春-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5 07/17 13:31:03
来源:新华网

从米酒到冰酿,千年非遗在奶茶中重焕青春

字体:

  湖北人的“过早”,总萦绕着一缕米酒的甜。这甜,藏在爹爹婆婆端起的蛋酒碗里,裹在学生娃吸溜的糊米酒中。正因这份深入骨髓的喜爱,孝感米酒从自酿自制的传统佳酿,到走街串户的“米酒担”,再到如今活在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文明的流转,也融入了千家万户的日常。

  千年技艺的烟火传承

  孝感米酒能香飘全国,根基藏在这片土地里——朱湖糯稻。这门手艺对糯米要求苛刻:细长洁白,酿造后完整不裂、不结块。朱湖糯米恰好达标——湿地黑土滋养的淀粉粒圆润如珠,锁香性独绝,是最佳原料。

  孝感米酒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孝感米酒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鲁建群自1986年跟随父亲学艺,深谙其中门道,她说,浸米、蒸饭、摊饭、拌曲、落缸、装坛,每一步都有讲究。

  孝感朱湖糯米配城隍潭地下水,水藏天地滋养。泡米的讲究,全依着时节的性子:天热时,泡上四个小时;天凉了,得等上八到十二个小时,直至捏在掌心能轻轻碾作粉末,才算喝饱了水的灵秀。蒸米要烈火猛攻,一气蒸得透实。熟米泛着晶莹,过道凉水,温在三十五到四十度间,不灼手也不冰心,正合糯米脾性。

  祖传蜂窝酒曲是魂。孝感酒曲认本地根:蜂窝草、野竹叶菜、马鞭草,按老辈传的比例配好,加水煮透,再拌上白芷、甘草与米粉搓成团。七八月暖潮时,正适合米团“醒”着。先阴放长白菌丝,表层收水结壳后,正午晒足时辰锁菌,方成独有的蜂窝曲。这七八月的温、本地的土、老辈的法,凑成了最巧的机缘,催活了曲里的魂,才让孝感米酒的非遗魅力有了扎进时光里的根。之后碾粉匀拌米入缸,缸凿洞让甘香混水土缓缓渗出。

  如今,孝感米酒早已不只是一杯风味小吃,而是勾连回忆的开关,连接陌生的纽带,更是湖北递向世界的味觉名片。

  当非遗遇上新茶饮

  千年米酿的醇厚,藏在朱湖稻浪的年轮里,浸在城隍潭活水的肌理中。让这缕千年米香走得更远的,当属“爷爷不泡茶”首创的王牌单品荔枝冰酿。3800万杯的热销数据,让它成了米酿类奶茶里的“顶流”。北方客人喝着它,知道了湖北过早的热闹;年轻人大口吸着,好奇起陶缸里的发酵秘密。

  “爷爷不泡茶”的研发人员说:“‘荔枝冰酿’的秘诀,是‘好底子+新花样’。优选当季荔枝,甜得鲜活;用牧场直送的鲜奶和现萃好茶做底,贴合健康趋势;最关键是加入非遗孝感米酿和Q弹冻冻,一口下去,冰凉里有米香的醇厚,咀嚼间有冻冻的软糯,这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口味的刚好碰撞。”

  “爷爷不泡茶”的研发,从未改动它的根 ——还是朱湖的米、城隍潭的水、十三代的曲,只是试着给它搭了新伙伴。当糊米酒的暖撞上荔枝冰酿的凉,当陶缸发酵的古法遇上实验室的精准配比,米酒说的话更热闹了:它说老街坊的晨雾,也说年轻人的晚风;说灶台边的皱纹,也说奶茶杯里的笑。这才是生活——新的故事,总在老味道里生长。

  一杯甜里的小确幸

  2018年,当第一家门店在武汉南湖佰港城亮起灯,“爷爷不泡茶”就带着一个初衷:把那些承载一方水土记忆的地域好味,装进年轻人的奶茶杯里。如今2500多家门店的灯光,从长江边连到长城下,成了非遗米酿说新话的舞台。

  而“爷爷不泡茶”的匠心,正在于以现代之手,将这份非遗的甘醇,装进了更贴近生活的容器:是写字楼灯光下的匆匆一口冰爽,解了伏案的疲惫;是步行街橱窗边的笑意盈盈,甜了同行的时光;是朋友围坐时的碰杯轻响,暖了相聚的瞬间。

  这不只是一杯甜,更是把湖北的非遗家底,摊开在更多人面前。

  孝感市麻糖米酒协会行业会长孙俊说,孝感米酒破圈证明,找对与生活的连接点,老味道能成新潮流。

  让经典不褪色,让非遗可触摸,让每一口甜,都成为生活里触手可及的小确幸。这,正是传统技艺现代化的鲜活实践——以创新守正脉,以普及传文脉,让甘甜都承载文化的温度,让消费都成为文明传承的参与。

统筹:梁建强 肖进安

策划:邢亚倩

文案:吴文华 邢亚倩

后期:李征峥 徐竹君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