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吞药后江边欲寻短见,热心保安将其摁住成功救起-新华网
新华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5 07/17 21:47:19
来源:极目新闻

男子吞药后江边欲寻短见,热心保安将其摁住成功救起

字体:

  因家事因家事一时想不开,武汉一男子吞下10多颗安眠药,10多颗抗抑郁症药后,坐在长江边的护栏边上欲寻短见。

  深夜巡逻的六旬保安见状,和同事一起连声劝慰,并趁其不注意,将该男子摁在地上,用绳索捆住后直至警方到来。

  这一幕发生在7月16日凌晨的武汉市汉阳江滩芳洲路段。7月17日,极目新闻记者获悉,该男子已脱离了生命危险。

  男子吞药后欲跳江寻短见

  潘月喜是湖南人,2023年4月,他来到武汉,日常在汉阳江滩当一名保安,每天深夜要沿着汉阳江滩芳洲路段巡逻。

  7月15日23时许,他正在江边巡逻时,一名老人慌张跑来向他求救:“快帮帮忙,我儿子吃了很多安眠药,还想跳江!”

  闻言,潘月喜立即随老人赶到江边。江边有护栏,护栏外就是滚滚长江。

  只见一名中年男子身穿短袖、短裤,坐在护栏外,双脚悬空,情绪激动,不停地喊“我不想活了,让我去死”。

  一旁边,一名幼儿急得大哭,边哭边说:“爸爸,我很想你,我们回家吧。”

  潘月喜见状,赶紧打电话喊同事田永凯赶来支援,并迅速拨打了110报警。

  图为事发现场。

  “你女儿在,妈妈也在这儿,有什么事都想要开点。你先出来,这样太危险了。”潘月喜和同事田永凯耐心劝慰着该男子。

  但是,该男子情绪十分低落。“等待警方的过程中,我发现男子精神恍惚,好像要睡着了。”7月16日下午,在事发现场,潘月喜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田永凯劝慰男子时,潘月喜和该男子父亲趁其不注意,果断越过护栏,死死抱住男子。

  同时,田永凯拿来救生绳,将男子暂时捆住,防止其再次做出过激行为。在众人的合力帮助下,成功将男子拖回护栏内并摁在地上,并带到附近值班室休息。

  很快,汉阳洲头派出所民警来到现场,将该男子带走。

  据民警介绍,因家庭原因,该男子当天吞下10多颗安眠药,10多颗抗抑郁症药,一时想不开,送医后已无大碍。

  “感谢潘先生的仗义出手。”民警连声称赞。

  

  男子情绪已基本稳定。

  去年8月曾救起一名女孩

  这不是潘月喜第一次救人了。

  去年8月4日凌晨,他在武汉市汉阳区杨泗港T台附近巡逻时,听到江边传来一阵哭声。他循声找过去,发现一个女孩坐在江水中哭泣,下半身都已经被江水给淹没,哭得撕心裂肺。

  潘月喜在事发现场。

  见状,他立马跑去询问,并多次伸手想拉女孩上岸,但女孩儿始终不肯配合。他只得一边安抚女孩情绪,一边给自己的同事田永凯打电话呼叫支援,在同事抵达后,该名女孩情绪失控,径直往江里冲。

  千钧一发之际,潘月喜、田永凯两人果断跳入江中,合力将女孩从危险的水里转移到安全的步道上。此时,女孩仍不停哭泣,潘月喜迅速拨打110报警电话,在等待警察过程中,两人一直守护在女孩身边,轻声安慰。

  直到警察将女孩安全带回派出所,两人才松了一口气。事后,潘月喜从民警处了解到,这名女孩是因产后抑郁,再加上一些家庭琐事才一时想不开。

  良好家风的传承

  据了解,潘月喜不善言辞,但心地善良。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常德西洞庭管理区第一大湖牛屎湖突发险情,决口超20米。潘月喜作为首批赶到现场的村民,与120多名武警官兵奋战了一天一夜,加固了守护家园的堤坝。

  2000年6月,湖南桃源县白洋河畔,突然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只见湍急的河水中,一个男孩正在挣扎。他察觉后,如离弦之箭,跳进3米多深的水里,将命悬一线的男孩托举上岸。

  这一良好家风也得到了传承。

  潘月喜的儿子叫潘思名,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2024年初,武汉遭遇罕见暴雪冻雨,雄楚大道高架多车连环打滑滞留。驾车途中,潘思名发现交警孤身推车救援,遂冲进风雪中与民警合力推开7辆挡道车。

  随后他驾驶国产越野车,在梅家山立交至关山大道段、高新大道、东风大道高架等地驰援,帮助20余辆滞留车辆安全脱困。当时,包括基础爱立方志愿服务队在内的1200余名建设者、110余台大型机械闻令而动,全力以赴保畅通。

  这只是潘思名热心公益的一个缩影。目前,他带领的拥有1600名志愿者的“基础爱立方”志愿服务队,已组织发起公益活动2000余次,还牵头组织“工会采购+消费帮扶”,推动企业近三年投入30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在武汉疫情期间,2020年2月15日,经过三次请战,他携父母、怀孕8个月的妻子和2岁的儿子从湖南老家逆行回武汉,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后期维保、工友医学留观等工作。

  据了解,潘月喜的家庭曾荣获湖南常德桃源县黄石镇人民政府颁发的“五好家庭”称号,潘思名也获评2024年一季度“湖北好人”。(记者 叶嵘)

【纠错】 【责任编辑:吴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