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安卷烟厂“三剂良方”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网
新华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5 07/22 11:51:42
来源:新华网

湖北红安卷烟厂“三剂良方”助力乡村振兴

字体:

  夏日的柳林村,一条新修刷黑的环形路蜿蜒盘桓在柳林村正中心,道路旁一大片翠绿的艾草随风摇曳,长势喜人,村民们手里挥舞着镰刀,麻利地割着艾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安卷烟厂定点帮扶工作正结出累累硕果……

  “这里原来村集体经济门路窄,村两委班子想干事,想干成事苦于无经济来源,产业也一直没有起色,感谢政府和企业的帮扶,现在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村民心里也有底了。”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柳林村书记张宏华介绍。

  修路固本 打通“红色经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柳林村红十二师师部旧址外的柏油路旁,矗立着一块地标石碑,上面刻着:“柳林村南一环形路刷黑项目—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安卷烟厂援建”。

  图为柳林村新修刷黑的“南一”环形路。新华网发 彭时珍 摄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柳林河战役发生地,这个小村落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张南一故居、红十二师师部旧址等。而柳林老塆作为联通张南一故居与红十二师师部旧址的交通要道,多年来却一直是一条黄泥路。冬季严寒冻裂,夏季暴雨冲刷,冷热交替的气候使得路面状况更加恶劣,凹凸不平,车辆驶过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严重影响村民们的生产与生活出行。

  “这泥巴路太不方便了,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哪里还会有人来旅游。”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随着张南一故居修缮竣工,建设一条畅通的旅游通道迫在眉睫。红安卷烟厂驻村工作队也注意到了这条泥巴路。为尽快解决村民们的出行问题,打通这条红色旅游“动脉”,队员们多次实地勘察,考察路况,走访入户询问村民意见。

  修路是村民们的共同心愿,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里缺乏资金来源,道路修缮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了解到这一困难情况,红安烟厂向柳林村的村民们伸出了援手。经工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协调,报厂党委申请,公司批复了这一民生工程,下拨帮扶款55万元。

  说干就干,项目启动不到一年时间,一条崭新黝黑的柏油路就代替了坑坑洼洼的黄泥巴路,全长800余米,打通了张南一故居与红十二师师部旧址之间的旅游线路,由此得名“南一”环形路。

  “南一”环形路的建成给柳林村带来了巨大变化。这条道路不仅串联起张南一故居、红十二师师部旧址等景点,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村民而言,新修的道路让农产品运输更加快捷高效,孩子们上学、村民日常出行都变得安全便利,彻底告别了昔日泥泞难行的“黄泥路”。

  产业造血 激活“绿色经济”

  道路通,百业兴。站在新修的环形路上远眺,连片的艾草基地宛如绿色海洋,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碧浪。这片充满生机的“绿金”产业,正是红安卷烟厂为柳林村量身打造的富民工程。

  图为柳林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察看艾草长势。新华网发 刘庆子 摄

  “把腰弯下去,镰刀斜下去,手离刀刃近一点,这样又省劲儿又快。”一位村民正在给调研人员传授经验,汗水打湿了背部也不忘介绍:“现在种艾草,一亩地能挣3000多元,比种传统作物强多了。”

  刚驻村,红安卷烟厂驻村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就发现蕲春艾草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条,是致富的好门路,而柳林村的土壤环境气候适宜种植。

  “别人都能种,我们为啥不能种,不仅要种,还要种得比他们好。”工作队与村两委立下军令状,决心为老百姓们开门路。

  由于村里种艾草的人少,很多村民都在迟疑观望,为打消老百姓的疑虑,工作队逐户上门走访,一边统计数据,一边宣传种植艾草的益处与产业发展前景,摸清村民的意愿。

  为确保产业能够落地见实效,工作队还带领村民赴蕲春“取经”,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从收割晾晒到销售渠道,建立起全流程技术规范。村集体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模式,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艾草可是养生的宝贝。”驻村队员张彬介绍:“它不仅能驱蚊,还可以制成香包,增强免疫力,艾灸、食疗、泡脚,蕲春的市场广,销路有保障,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目前,柳林村已建成55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全村几十户农户参与,每户年均收入过万元,小小艾草叶撬动柳林村发展的大杠杆。

  图为柳林村艾草种植基地。新华网发 刘庆子 摄

  法润乡邻 筑牢“善治根基”

  红安卷烟厂驻村工作队在帮扶中发现,柳林村村民法治意识薄弱,法律知识匮乏。

  为此,工作队专门与工厂法律与改革科联系沟通,围绕群众关切的医疗、赡养、婚姻、电信诈骗等问题,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普法活动,将晦涩的法条化作鲜活的乡土课堂,将法律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

  图为柳林村普法讲座活动现场。新华网发 周海燕 摄

  法律顾问定期下乡,走进田间地头,用当地方言为村民讲解“兄弟分房”“祖屋继承”等问题,针对宅基地划界、工伤索赔等长期困扰村民的“心头事”,常态化设立的咨询点提供一对一“法律处方”服务。

  村头巷尾常能见到工作人员发放、讲解反诈宣传册的身影,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说:“村里经常提醒我们防诈骗,孩子不在家也安心多了。”持续更新的普法手册按需发放,土地纠纷调解、反诈预警等法律服务融入日常,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

  这仅是红安卷烟厂法治帮扶的一个缩影。从送法下乡到育法于民,红安卷烟厂以常态化普法解民忧、纾民困,让法治清风吹散乡村治理雾霭,通过建立村企法治共建机制,昔日的小村落悄然转变。

  如今的柳林村,遇事讲法,办事依法渐成新风。“以前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矛盾纠纷多,现在吵架的少了,讲理的多了。”张宏华感慨道。(徐华)

【纠错】 【责任编辑: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