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侯文坤
不久前,华中农业大学一项水稻育种的基础研究成果引来不少惊异的目光——团队完成研究在顶级刊物发表用了足足9年,而完成成果转化只用了一天,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创新极致用心地“慢”,转化立竿见影地“快”,这支科研团队似乎在两种速率有别的时间里走完科研探索的完整道路。那么,这样神奇的“双重时间”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篇《细胞》论文的九年磨一剑
4月30日,一场科研成果转化开发意向协议签约仪式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隆平高科、安徽荃银、金色农华、丰乐种业、兴隆种业、扬子江种业等多家国内种业龙头企业齐聚一堂,场面非同小可。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签订转化协议的成果,当天刚刚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这是一项怎样了不得的研究?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全球极端高温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相当程度的威胁,对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尤为突出。分析表明,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将直接导致水稻产量减少6.6%至25%,同时造成稻米品质的严重劣化。
就我国而言,长江流域是第一大水稻主产区,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均约占全国总量2/3,然而近10年来该稻区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给水稻稳产与优质带来严峻挑战。
李一博(左一)与李威(中)等在实验室
为攻克这一难题,华中农业大学李一博团队从2012年就投入耐高温水稻品种培育工作。先是大海捞针一般筛选世界各地的水稻种质资源,接下来一丝不苟完成连续多年的重复试验,再辅以充分的遗传分析,筛选出水稻对抗高温的关键基因QT12。
10余年的攻关,甘苦非比寻常。让论文第一作者李威感慨的是,为了潜心做好这项研究,他从硕士一年级到现在,9年间一篇别的论文都没发过,只是埋头为耐高温水稻忙碌。“为了突破传统温室筛选的局限,我们一直坚持在真实高温环境下筛选稻种,连续9年都选择在湖北、海南等地的自然高温季节开展田间试验。”李威说,农学界都知道,高温研究意味着工作量至少多两倍,每年夏季都需要在高温与正常温度两种环境下重复种植。试验田栽种的水稻品种在不同温度下所获稻谷的品质和产量,都需要人工统计一粒粒空壳和实粒的具体情况,工作强度和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找到关键基因QT12的定位过程,我们就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李威淡淡一笑,眼神中有如过万重山的自信。
创新链与产业链提前对接
那么,国内种业龙头企业为何能在李一博团队成果呱呱坠地之际,就奉上成果转化协议呢?
正如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从合所言,相较于实验室环境下筛选出来的耐高温基因,QT12基因是在完全自然环境下筛选出来的,稳产提质效果更为可靠,这正为产业界所看重。
可以说,没有前期合作试验,就没有此番成果转化的神速。现场签约的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正是在前期合作试验中,企业充分意识到这项研究的巨大应用价值,大规模田间试验更进一步验证了成果,未来公司将通过技术许可、联合育种等模式,尽快把QT12基因应用于育种实践,培育出更适应高温环境的水稻品种,为农户带去更多收益。
“农学研究成果要能稳稳落地,及时转化为应用,就需要尽早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研究进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初步把握,就可以及时与公司合作,不要过多考虑‘泄密’的问题。”李威说,团队在成果尚未正式见刊之前,就着手和下游企业探讨合作路径,与多家国内龙头企业达成转化开发意向。团队不仅向各家公司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还向企业界同行说明了一些可能还要2到5年才出成果的研究计划。有了洽谈的基础,团队将中间性试验环节嵌入研究过程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提前在实践中验证研究成果,促进科研与生产应用尽早接轨,这样高效的成果转化,在华中农业大学并非个例。2024年11月12日,《细胞》杂志发表了该校严建兵教授团队发现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关键基因的成果,对于培育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意义非同小可。该研究前期同样有生物科技公司参与,并在不同环境下独立验证了成果的实效。正因此,成果发表第二天就正式签订了成果转化协议。
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
为让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农学基础研究不被埋没,拆除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屏障,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探索出“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尽可能优化成果转化路径。“研究过程中就着手和与企业深度合作。”华中农大校长严建兵说,“当我们意识到某个方向很有应用价值时,就会邀请企业提前介入。企业对市场的感知更敏锐,有更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更多样的技术手段,可以高效地把我们的一些研究置于实际生产中大范围测试、验证,有效避免了高校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两张皮’问题,也让成果找企业不再犯愁。”
在李一博看来,“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对高校与企业“合起来干大事”帮助极为明显,有效促进了实验室研究与实际育种应用的接轨。公司可以贡献充足的应用数据,反过来也增加了研究的含金量。
不仅仅是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围绕油菜、柑橘、生猪、淡水鱼等一系列优势特色物种,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始终紧扣产业重大需求,积极吸引优势企业参与。“共同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成果转化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严建兵说,企业与学校达成转化开发协议,会向学校支付技术门槛费,此后在研究进展的关键节点,企业会向学校支付研发里程碑费用,接下来还有产品推广应用分成。这样的分期付费模式,降低了产业界和投资界受让科技成果的风险和门槛,提高了企业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