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城 初心为民——回首湖北住建“这十年”-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5 07/25 23:43:33
来源:新华网

匠心筑城 初心为民——回首湖北住建“这十年”

字体: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次召开,为城市发展指明新方向。2015年以来,湖北省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成效显著。十年来,湖北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2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柱;从棚户区改造到高品质住宅建设,从“湖北建造”走向世界到城市治理精细化升级,湖北用实干与创新书写“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时代篇章,让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蓝图在荆楚大地变为现实。

  多元保障托起万家灯火

  十年来,湖北始终把住房保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以多元化供给回应群众“住”的期盼。全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25万亿元,销售新建商品房面积7.05亿平方米,推动人均住房面积提升至45.6平方米,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清晰可见。

  住房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持续夯实。330余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9418部电梯加装进老旧小区,惠及老人孩童;176万套保障性住房建成投用,覆盖466万困难群众;24.5万青年人、新市民通过“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阶梯式保障扎根城市。公积金制度四项创新举措,累计帮助123.63万户家庭实现安居梦。

  房地产市场在转型中稳步发展。湖北坚持供需两端发力,率先推动楼市止跌回稳,以“好设计”引领“好房子”建设——率先出台高品质住宅建设地方标准、青年社区产品指引、老房子改“好房子”技术指引,推动各类住房向“好房子”标准看齐。武汉、宜昌、十堰等地的高品质住宅项目广受追捧,体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消费升级趋势。

  面向未来,湖北正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以“重构商业模式”为核心,推动行业从“建房子、卖房子”向“既建房子卖房子、又造服务卖服务”转型,通过“安全化、适老化、适幼化”改造,让城市住房供给更适配人口结构变化;以“空间重组、政策整合与资源链接”为保障,让每一处居所都承载起“优居”的民生期待。

  湖北建造化身闪亮名片

  从长江大桥到世界桥梁,从水电工程到应急典范,“湖北建造”以“世界设计之都”“世界桥梁建设之都”“世界水电建造之都”“建筑央企聚集之都”四大名片,在国内外彰显实力。

  十年来,湖北建筑业总产值从1.1万亿元跃升至2.2万亿元,稳居全国前4、中部第1;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保持在6.5%以上,税收占比超8.2%,260万从业人员筑牢行业根基。“湖北建造”在重大工程领域表现突出:全国三分之二省份的第一高楼、本世纪三分之二的世界著名桥梁、长江上80%的桥梁、全球50%以上的超大跨度桥梁,均有“湖北印记”;全球一半以上的大型水电工程、40余家钢铁工厂,出自湖北建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三分之一以上的高速铁路工程、四分之一以上的铁路客站、五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凝结“湖北设计”智慧。

  创新驱动为“湖北建造”注入动能。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组建7个建筑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院士工作站,3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构成创新矩阵。智能建造装备体系加速形成,造楼机、5G塔吊、“海鸥号”起重船、“昆仑号”架梁机、“定海号”盾构机等自主研发设备,推动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升。

  “走出去”战略让“湖北建造”走向更广阔舞台。全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量占全省对外合作业务的80%。“十四五”以来,葛洲坝、中交二航局、中建三局等11家企业带动143项中国标准、32亿美元装备、20多亿美元建材、544家企业、1万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出海”。

  精管善治绘就幸福底色

  十年来,湖北以“细管、智管、众管”的全周期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从单一管理转向多元共治,实现“平、明、绿、美、净、齐”的城市愿景。

  基础设施升级让生活更便利。城市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提升32.8%,供气管网长度增长166.2%,供水燃气普及率达99%,保障民生“烟火气”。路网密度从6.05增至8.49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突破21平方米,武汉轨道交通突破500公里,服务100亿人次客流,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全市一个停车场”创新实践新增110万个泊位,300万个联网车位实现智慧调度,缓解“停车难”。

  生态底色越擦越亮。5100公里荆楚绿道串联山水城林,1255座公园与1300个“口袋花园”实现“推窗见绿”。武汉荣膺“国际湿地城市”,宜昌摘得“中国人居环境奖”,45座生态园林城市共同铺就绿色画卷。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从“垃圾填埋”到“绿色循环”,湖北将一江碧水东流、一泓清水北上的政治责任,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生态福祉。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让城市留住乡愁,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治理创新让城市更具韧性与温度。湖北构建“一委一办一平台”大城管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城管执法机构全覆盖,70余件地方性法规织就精细化管理网络。基于CIM底座的城市运管服平台,让城市运行“一屏统管”“一网通览”。安全保障方面,2万余公里雨水管网、94.4万立方米/小时抽排能力、33%的海绵城市面积占比,让城市更会“呼吸”;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落地武汉,19.2万栋C、D级自建房完成隐患整治,8919.66公里城镇燃气“问题管网”得到整改,全国首创防汛救灾预警响应“十条措施”,让城市在风险面前更有韧性。

  湖北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起点,湖北将继续以匠心筑城、以绿为底、以智为擎,让城市成为“诗意栖居”的温暖载体,让乡村焕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魅力,续写更动人的荆楚篇章。(龚联康、罗汉卿、杨世涛)

【纠错】 【责任编辑:赵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