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俯瞰大冶城区。
千年铜都大冶市,再迎高光时刻。
7月23日,国家权威机构发布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榜单,大冶荣登赛迪百强县市第53位,较去年再进2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百强榜单,每进一位,都要付出百倍努力。
三年三进位,见证了这座城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接续奋斗。
放眼未来,大冶市迈入全国50强已进入“临门一脚”的关键阶段。
大冶市委书记孙辄说,抬升标杆、勇争一流,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奋进50强,以一域之光为全省添彩。
锚定全国50强 冲刺千亿市
县域强,则省域强。
大冶市,全国百强榜单中的常客,见证了湖北省在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力量崛起的过程。
2024年,大冶市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930.7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9项强县工程指标增速在全省8个百强县市中稳居第一。
今年上半年,大冶市GDP同比增长7.7%,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以两位数跑出“加速度”。
作为湖北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如何在助力全省支点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大冶市委副书记、市长潘小进表示,要紧盯“湖北领先、中部前列、百强上游”目标,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标杆。
新春伊始,大冶市“新春第一会”为全年发展定调,落实省委提出的“推动千亿县扩容”要求,深化“八大行动”,全力推进“工业振兴、品质提升、城乡融合、文化创新、优化环境”等“五大攻坚”行动。
大冶东综合能源站具备油、电、氢“三位一体”加储能力,可为域内氢能公交车及往来社会车辆提供补能服务。
光阴如梭,时刻不停地记录着奋进者的汗水和成绩。
今年来,大冶推动16个改革事项入选国家、省级试点;聚焦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定位,深度融入黄石市域一体化发展;以实施强县工程为抓手,城乡从“双向奔赴”迈向“深度融合”;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入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全省县域首家企业服务中心,全省营商环境排名进至第7位,实现4年4进位。
方向已定,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大冶市委选派干部赴江阴挂职学习,在全市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热潮……大冶,奋进50强的热浪已开始沸腾。
五大攻坚行动 重振大冶雄风
天地一洪炉,造化为大冶。
工业是大冶最亮眼的底色,也是最大的底气。
今年大冶市开展“五大攻坚”行动,其中工业振兴攻坚排在首位。
炎炎烈日,大冶湖高新区。立中车轮(湖北)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一个个铝合金车轮经过熔炼、铸造、热处理等工序后,被整齐摆放在传送带上。
自2022年落户,立中车轮一路飞驰,产值超过6.2亿元,成为湖北省最大的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
今年上半年,大冶30多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像齿轮般咬合,汽车产业链产值突破61亿元,同比增长65%。
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现场。
7月19日,大冶再添百亿级成员——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大冶加速融入全省万亿级汽车产业链。
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今年,大冶“三线并进”,拉开架势开展科创引领工业振兴行动。
如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聚势突破;低碳采冶和绿色建材、高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脱胎换骨;抢滩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打造全国清洁能源低碳示范基地——“3+2+x”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步步照进现实。
工业振兴之力,源于科创“强引擎”。投资120亿元的华鑫精品板材技改、新冶特钢无缝管升级、华兴玻璃等13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加快推动产业向优向新。
工业振兴之势,从氢能产业中可见一斑。今年,姜桥制氢工厂成功产氢,大冶东综合能源站建成投用,氢能公交投入运营……一条氢能制储加用产业链加速形成。
楚商回乡、校友回归,上半年举办大型推介活动6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4个、总投资440.649亿元。集中开工项目87个、总投资263.4亿元,新增入库项目119个、计划投资140.2亿元。
凝校友之心、汇人才之势、开工业之“新”,大冶厚积振兴之势,气场全开。
工业振兴之能,离不开传统产业再造新优势。
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县办农机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产品应用于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等大国重器,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对于一家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意义。
目前,大冶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换热器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东贝铸造等5家企业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示范企业称号。
作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大冶湖高新区精彩不断。大冶市委副书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罡介绍,高新区建立“1+4+N”三级科创供应链平台,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大冶市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一站式集成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深耕“试验田”,聚焦“硬科技”,大冶用“真招实策”支持、“真金白银”激励和“真情实意”服务招引人才。
近3年,该市累计兑现“四补四奖”等人才奖补3000余万元。完善出台“科技18条”,统筹1亿元奖补资金,推动氢能、高效节能换热器等重点实验室建设……这里,成为一片招才、用才、留才之沃土,吸纳大学生就业6500余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100余人,建成省级及以上高能级聚才平台80个。
产城并进 幸福加码
盛夏时节,行走在大冶乡间沃野,铜都大地生机勃勃。
殷祖万亩白茶,一片碧翠;刘仁八龙凤山脚下,游人如织;还地桥黄金湖甲鱼基地,“黄金甲”游出亿元产业……大冶用工业化理念,重塑“小而美”的现代新农业。
让农村更美、产业更强、农民更富。2024年,大冶被评为全省强县工程考核先进县,入选湖北省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县(市),交出一份令人振奋的“三农”答卷。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美丽大冶品质提升行动亦在推进。
高铁新区(大冶北站)产城融合项目开工了,尹家湖西南岸绿道贯通了,片区化老旧小区改造火热进行…… 大冶,这座蝉联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秀美之城,用绣花功夫雕琢家乡。
这座历史厚重、文脉绵长的城市,不断挖掘和绽放出文化创新的风采。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因为青铜》大型演出被央视点赞,“世界矿冶文化名城”“华夏青铜文明圣地”名片被擦亮。
国内首部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剧照。
“冶马”、龙舟赛、“市届杯”足球赛、铜都消费季等21场大型活动让城市办赛场景更多元,让群众身边的赛事更丰富,也带动批零住餐等综合收入2.1亿元,增长8%。上半年,该市累计接待游客735.6万人次,成功入选“2025年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
夏日的风掠过广袤的大冶湖,掀起阵阵热浪,如同这座城市发展的气场一般“热辣滚烫”。大冶,肩负重托,向着“千亿市、50强”的目标,砥砺前行,终将用奋斗的汗水,迎来欢呼的那一刻!
策划:张居勤
统筹:程良友 卢丽君
供图:大冶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