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记录的“九九表”
时间跨度最长的汉代小吏“工作日志”
治疗水肿的医方……
220余枚来自长江中游的简牍文物
正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
“家国信史——长江中游简牍文物展”
是长江中游简牍文物和简牍研究
最为全面的一次集中展示
20世纪初
西北边塞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发现零星律令条文
为汉代法制研究带来曙光
70年代以来
大量简牍法律文献相继出土
尤其是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睡虎地汉简、胡家草场汉简等重大发现
为复原秦至西汉早期的律令体系
系统探讨其演进过程
再现这一时期的法制史提供了可能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共51枚竹简
论述了官吏应有的行为准则
要求官吏清廉公正、谦恭爱民、严格执法等

这是一份贰春乡向迁陵县请求人手捕羽的文书
“捕羽”所得羽毛作为“羽赋”上交
其用途很可能和箭的制作相关

这是一份秦始皇34年迁陵县贰春乡
上报“枳枸”果实情况的文书
“枳枸”是“四时献”的内容之一
“四时献”指“依四季时序贡献特产”
“数术”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之学
包括研究实际天象历数的天文历算
“方技”涉及中国古代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知识体系
已发现的相关简牍文献数量多、内容丰富
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类的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木牍正面的九九乘法表从“九九八十一”开始
到“二半而一”结束
其中“一一而二”是指两个“一”相加等于二
“二半而一”是指“二”的一半是“一”
“凡千一百一十三字”是指表中所有乘积之和等于1113

简文记载了治疗水肿的方法——
取桑根白皮,剖开使之如笔管状
以三围为单位合成一束,长一尺
将其浸泡在水中
水量没过桑根白皮即可
经过一昼夜之后水分被完全吸收
再将这些桑根白皮充分捣碎
并用布包裹着反复挤压
完全取尽汁液给病人饮用
中国早期的文献分类体系
将先秦至汉代的典籍分为
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
构建了古代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20世纪以来
相继出土大批战国至汉晋时期的典籍类简牍
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医学、军事、天文等多个领域
湮没两千余年的经史类典籍重现
构建起中国纸张普及前的完整知识谱系
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下图书馆”

郭店竹简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1号墓
主要是儒家和道家著作,共十八篇
其中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组与《太一生水》
儒家著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
《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等
郭店楚简的发现
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形成与流传过程
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佐证
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
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西汉南郡安陆县基层小吏“越人”
文帝年间担任安陆县官佐和阳武乡乡佐等职
精通文书、算术及律令
工作内容庞杂
涉及农业、司法、军事、税收和漕运等
卒年约五十余岁
作为“毋乘车”之小吏
“越人”两次因执行重要公务
享有乘坐“专车”的待遇
一次是向竟陵传达军书
一次是前往都城长安
“越人”工作勤奋
公元前170年4月的一组记录显示
他在父亲去世之际匆忙回家处理家务
葬礼后第二天便匆匆返回工作岗位
在公元前160年
“越人”一年中出差多达154天
从列国争雄到天下一统
从文书典籍到家国信史
秦汉简牍遗墨中承载着
沿用至今的古代智慧与经世之道
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提供丰富可靠的历史镜鉴

记者:喻珮
海报/视频:姚锦声(实习)
统筹:邱世杰、蒲彦任
学术指导: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万林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