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一封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飞到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的景涛手上——他是中核武汉设计/评定中心党支部资助的第十位学生。
时间倒回2023年春天,支部党员代表们在蜿蜒的山路上驱车百余公里,终于抵达景涛的家。推开斑驳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贴满墙壁的奖状,在略显昏暗的屋子里熠熠生辉。屋内陈设简单,一张边角磨得发白的旧书桌靠墙而立,桌上堆着高高的课本和学习资料。他们没有多言,转身便凑钱去镇上购置了米、油和崭新的被褥,送回景涛家中。
此后两年,支部对景涛的牵挂从未间断。当得知他模考失利时,大家特意录制了暖心视频,展示各自当年备考的错题本,传递鼓励:“谁还没摔过跤?爬起来接着跑就对了!”
景涛的故事只是支部十五年爱心长跑中的一个缩影。2010年7月,夏风正热,支部会议室内暖意更浓——“爱心基金”公益组织宣告成立,一场爱心接力就此隆重启程。
十五个春秋流转,支部的助学足迹深深印刻在乡间小路与校园走廊,从未间断。资助的学生分布在武汉、红安、鄂州、孝感等地,全来自贫困家庭。
他们精心打磨出“三访三助”工作法,步步扎实:入学前必家访——深入家庭,与家长倾心交谈,详实记录困难与心愿,严谨核实后才确定帮扶对象;学期中勤校访——定期走进校园,与老师沟通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毕业前再回访——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悉心帮助指导志愿填报,为前路点亮明灯。
从精准筛选帮扶对象,到一笔笔资助金按时汇入账户;从密切关注月考成绩波动,到天寒时节的添衣提醒——每个环节都浸透着支部党员的细致用心。他们常说:“咱这点帮衬,对咱不算啥,可对这些孩子来说,或许就是黑夜里的一盏灯。”
10年来,中核武汉设计/评定中心党支部资助的10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左佩玉)
【纠错】 【责任编辑: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