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武大研究生“行走长江·记录中国”-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5 08/25 18:09:41
来源:新华网

这个暑假,武大研究生“行走长江·记录中国”

字体:

  今年暑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启动首届“行走长江·记录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情教育实践活动。十余名硕、博研究生深入湖北宜昌、重庆巫山两地,围绕三峡工程建设、库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及市级融媒体转型等展开调研。

  这是武汉大学“走出小课堂、走向大社会”,锻造“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图为实践队合影

 文脉传承:让历史记忆焕发时代光彩

  实践队在秭归三峡移民博物馆和宜昌市博物馆调研时发现,三峡库区现存文物数量庞大,但专业修复师严重不足已成制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队员胡奇、李艾莲专访了中国文物修复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易泽林等。

  “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我们要延续这个生命。”通过跟拍易泽林修复工作,青年学子们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有了更切实认知。

  图为胡奇、李艾莲在宜昌市博物馆采访文物修复专家

  “伙计们把石抬哦!嘿呦!嘿呦!"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匡元太的龙骨坡抬工号子声响彻山谷。

  随着现代大型运输机械普及,传统抬工搬运方式逐渐消失,抬工号子失去生存土壤,陷入濒危境地。实践队员黄斐若等人,辗转前往巫山县庙宇镇,采访“最后的抬工师傅”李光兆,引发他们对非遗文化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的深刻思考。

  图为抬工号子师傅的集体合影

  生态优先: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从宜昌肥鱼生态养殖到清江鲟鱼“上岸”转型,再到绿色航运的“宜昌经验”,长江正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在“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背景下,宜昌肥鱼(学名长吻鮠)产业面临转型。队员覃楚欢蹲点采访“90后”创业青年朱龄姜,了解宜昌人快速转变思路,从依赖长江野生捕捞,转向规模化、生态化的养殖之路。

  “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把这条鱼养好,让更多人品尝到正宗宜昌味道。”朱龄姜说。

  在清江鲟鱼谷养殖基地,队员陈思帆采访养殖技术骨干,探访鱼子酱冰淇淋店店员,挖掘出当地创造性将生态保护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机遇,实现拆网箱不拆产业的生动故事。

  图为陈思帆在清江鲟鱼谷养殖基地调研采访

  长江三峡船舶往来密集,船只柴油发电产生的污染不容忽视。队员刘畅实地走访,了解到宜昌率先实现全流域港口岸电“全覆盖”,并建成国内首个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岸电”护绿长江的经验正向长江全流域推广。

 图为刘畅在红联码头和云池港环保码头调研访谈

 产业兴旺:科技赋能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队员张曦月记录了安琪集团科研团队如何建成全球最完备酵母菌种库,摆脱“卡脖子”困境,使一粒酵母膨胀为年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链的故事。她说,正是这些“愿意静下心研究一碗汤、一个馍、一次发酵的人”,让中国酵母产业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图为实践队走访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宜昌茶叶和巫山脆李,一头连着万千农民,一头连着消费市场。

  队员张一凡、任婧深入宜昌茶业集团及其子公司,聚焦宜茶的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出口经验等,了解其拓展海外市场、带动茶农增收的创新实践。

  图为实践队深入宜昌茶业集团及其子公司

  “现在通过网络直播,我们的脆李能卖到全国各地,价格比以前高不少。”果农王平妻子何钧的话,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新活力。

   在巫山,队员们走访巫山县农业农村委员会、果品产业发展中心及华家村,关注巫山脆李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及乡村直播带货。

  图为张一凡、任婧在华家村采访果农

 践行“四力”,把新闻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三峡文物的修复重生,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从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到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实践队用10天时间记录下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艾莲说,蹲点过程中,她理解了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起初以为产业报道就是简单的产品介绍,但调研才发现,每个产业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故事。“我们记录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产品背后脚踏实地的创新者和守护者。”实践发起人张曦月说道。

  后续,实践队将通过图文报道、视频纪录、融媒体产品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调研成果,学院新闻学系副主任周呈思表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让学生在母亲河长江这条母亲河的实地调研中,深刻理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杨李)

【纠错】 【责任编辑:赵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