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鹏
近日,“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南水北调九省(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行动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交流培训活动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启动。据了解,联合行动将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实现供需对接。
供需关系是经济学概念,和志愿服务有关系吗?其实,供需互动的核心在于精准匹配资源与需求。在志愿服务中做好供需对接,能够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推动志愿服务项目提质升级。
供需对接,有赖于数字赋能。武汉志愿服务通过“i武汉i家园”“武汉微邻里”等平台,形成了“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模式,减少志愿服务盲目性,提升响应即时性。十堰市竹溪县印发《关于加强竹溪县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依托“志愿汇”数字化平台实现服务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擦亮“社工+志愿”“驿站+志愿”“赛事+志愿”等特色化、专业化志愿服务品牌。
供需对接,离不开社区发力支持。南昌市新建区一社区与4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组建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库,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服务网络。通过精准摸排需求,社区隔壁的茶咖、古筝培训等业态的经营者也加入志愿者队伍,有效赋能专业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公益+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供需对接,需要打造联动工作格局。共青团湖北省委依托全省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阵地等场馆,开办“爱心托管班”,通过招募大学生等各类志愿者,为6至14岁少年儿童提供免费假期托管服务。湖北省科技馆联合湖北省志愿者协会以及多地团委、科协等部门,于今年暑期开展“科普大篷车”走进“爱心托管班”专项行动,丰富少年儿童假期生活。
实践证明,供需对接不仅能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民生服务、基层治理,还衍生出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价值。一些金融机构联合公益组织推出“金融+公益”模式,实现志愿服务与经济深度融合。一些地方以大型赛会和重要活动为依托,培育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形成新就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