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花馍、织女绣、《十里红妆》民俗表演……随着七夕传统节日临近,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满含七夕元素的非遗民俗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8月22日,郧西县城关镇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内,老远便飘来花馍的清香。走进“七夕花馍”技艺传承人卢芸的“乞巧花馍店”,物品架上摆满各式定制花馍,顾客络绎不绝。
“每年七夕节前都是最忙的时候,每天从清晨蒸到晚上10点,订单从农历六月下旬排到七月上旬。”卢芸说,巧食制作是传承七夕文化的传统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郧西七夕”习俗的重要内容。
图为郧西“七夕花馍”受青睐。新华网发 徐军 摄
只见卢芸将一块块面团,经揉、捏、搓、拉、盘、剪等手法,片刻间便化作惟妙惟肖的喜鹊、玫瑰花、福袋、石榴等造型的花馍。“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寓意美好。今天做的‘比翼鸟’‘玫瑰花’花馍,都是契合节日氛围的作品,我想用这种方式传承非遗技艺。”卢芸介绍。
唯有七夕能乞巧,最将心事付金针。在郧西天河乞巧坊,该县手工刺绣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张春梅端坐在绣桌前,指法娴熟、动作轻盈,各色针线在手中“飞龙走凤”,刺绣图案生动立体、活灵活现。
图为张春梅手把手指导年轻绣女刺绣技法。新华网发 全正 摄
“郧西手工刺绣又称‘织女绣’,是郧西七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春梅介绍说,“织女绣”艺术特点鲜明,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多样,雅艳相得益彰,绣工精巧细腻。作为七夕文化之乡,郧西妇女常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制作香包、绣球、服饰、挂饰等刺绣品,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真正“活”了起来。
近年来,郧西县连续举办七夕文化主题活动,着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以活动传文化、以活动显特色、以活动带经济,推动七夕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图为“织女”放河灯“点亮”天河。新华网发 郧宣文 摄
旗锣伞扇引路,八抬大轿迎亲,十里红妆随行……连日来,郧西县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每日准时上演中式婚礼《十里红妆》民俗表演,生动再现“三书”“六礼”等七夕婚俗礼节,引得游客驻足打卡。
据介绍,郧西县在民俗村周边打造特色民宿、非遗民俗馆,开发天河蒸菜、乞巧美食等体验项目,带动周边7个村1200余户村民吃上“旅游饭”,户均年增收1.5万元。
郧西县是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国喜鹊之乡,也是七夕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传承地,“郧西七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统计,全县登录入档的非遗资源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技艺、戏曲、民俗等十大类100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5项、市级21项、县级137项。(邹景根、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