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9月13日电(记者侯文坤)“不仅‘看’到了思想的光辉,更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9月12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开幕的“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湖北巡展上,一位前来参观的华师学生,指着一份份泛黄的手稿说道,“这些文献凝聚着先辈们为理想跋涉的勇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探寻思想伟力的大门。”
本次展览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文献出版社承办。展览以“两个结合”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文献为主要载体,分“真理力量 薪火相传”“手稿藏书 经久弥珍”“经典巨著 思想丰碑”“‘两个结合’ 最大法宝”四个部分,通过实体文献、译文说明、图片照片、互动屏等多种方式进行立体化呈现和解读,兼具理论性、专业性、知识性和故事性。
走进华中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北楼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楼展厅,柔和的灯光漫过展台和展板,400余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等文献资料陈列其中。从泛黄书页上的精辟论断,到不同语种、版本文献见证的思想跨越山海传播,再到早期共产主义者笔力遒劲的翻译手稿……展览以丰富的手稿和藏书等实物形式,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壮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凝视,俯首近观,静心感悟。厚重的历史感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观者,他们或仔细观看,或低声交流,有的还不时记录。
在展出的文献中,15份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纂工作的文献源头,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纵横交错,有的工整严谨,有的随性洒脱,仿佛能窥见他们伏案疾书时的专注神情;看到了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全译本,这是马克思主义从静静流淌的摩泽尔河来到巍巍长江边,为中国带来真理的火种;看到了不同装帧、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它们在全球各地留下深刻的“思想脚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真理跨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漫步展厅,循着一件件文献,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曾几何时,这些文献典籍上的内容曾在无数青年手中传阅,他们或在深夜灯下伏案思索,或在围坐一起热烈讨论,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此次展览展示了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类文献,呈现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鲁路说。
展柜里的文献不必细辨篇目,单是斑驳的封皮、批注的墨迹,已将信仰的重量铺陈开来。从《伦敦笔记》的墨迹中,读出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轨迹;从各国语言的《共产党宣言》版本中,感受到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历史穿透力……
一次经典展陈,是一段浓缩历史,更是一份精神传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指出,展览深刻揭示“两个结合”重大命题的思想脉络和实践历程,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