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省级改革试点 湖北宣恩织密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者权益“保障网”-新华网
新华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5 10/15 17:14:21
来源:新华网

深耕省级改革试点 湖北宣恩织密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者权益“保障网”

字体:

  继“标准化安薪项目”成为“获得国家层面肯定和推广的改革事项”后,湖北省宣恩县今年7月成功跻身“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用工监管规范化精准化”省级改革试点项目。

  如今,通过制度创新、智慧赋能、协同共治等综合施策,该县已实现监管体系从粗放向精准、服务模式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切实筑牢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者权益保护屏障。

  图为宣恩县劳动权益维护中心通过预警平台动态监测。新华网发

  锚定痛点破题,筑牢改革“四梁八柱”

  近年来,各地非工程建设领域成为劳动用工监管的“薄弱环节”,欠薪投诉逐年增多,并且向园区企业、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行业蔓延。为此,宣恩县人社局以建设省级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率先按下改革“快进键”。

  锚定“规范化、精准化”核心目标,宣恩县制定推进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用工监管改革试点创建方案,创新性构建网格化管理制度、企业用工备案制度、企业用工承诺制度、银行代发工资制度、企业用工部门监管制度、欠薪风险预警处置制度“六项制度”,为监管工作划定“施工图”。

  同时,依托宣恩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优势,宣恩县组建了由常务副县长牵头,人社、法院、市监、税务等20余个部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建立起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用工部门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激活“行政监管+刑事司法”协同机制,形成“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责”的三级责任链条,为改革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宣恩县改革充分借鉴2023年“标准化安薪项目”全国通报表扬的经验,将阶段任务管理、验收标准把控等成熟做法“迁移复用”,让改革起步即稳、推进即快。

  搭建数字平台,打造监管“智慧引擎”

  “现在通过平台就能实时看到企业用工、工资支付情况,有风险预警马上就能跟进处置,比以前‘跑断腿’摸排高效多了。”宣恩县劳动权益维护中心副主任陈进,指着恩施州劳动关系及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介绍说。

  为破解“监管难、数据散”难题,宣恩县人社局重点发力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在现有平台基础上拓展功能,建成“用人单位信息库、用工管理信息库、工资支付信息库”三库一体的监管闭环,实现企业登记、纳税、社保、用水用电等多部门数据互联互通。

  同时,该县划分16个城乡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开展2批次专题培训覆盖66人,推动网格员实时采集企业招工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等信息,构建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采集网。

  截至目前,该县30人以上非工程建设领域用工企业已有39家完成平台数据录入,9月以来先后对17家企业开展现场指导,实现重点企业监管全覆盖。

  聚焦权益守护,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改革的“实效”,最终体现在劳动者的“获得感”上。随着试点推进,宣恩县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用工监管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工资支付更有保障。企业按月编制工资花名册并经职工签字确认,工资直接发放至职工个人账户,由宣恩县劳动权益维护中心实时监督,从源头杜绝欠薪隐患。目前,宣恩县企业电子合同签订率、工资银行代发率大幅提升至96%和100%。

  二是风险处置更趋主动。宣恩建立欠薪风险预警处置机制,通过平台收集线索、建立台账,联动行业主管部门“早发现、早化解”,必要时启用应急周转金兜底。今年以来,该县未发生欠薪类群体性突发事件,投诉量同比下降40%。

  三是企业监管更具温度。宣恩实行“差异化监管”,对无欠薪、信用良好的企业,次年免于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和“双随机”抽查;对欠薪企业,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并公开曝光,既压实企业责任,又为诚信企业“减负”。

  “我们将切实以改革实效护航劳动者权益、优化营商环境,把改革成效转化为劳动者的‘安心指数’和企业的‘发展信心’。”宣恩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谭华军表示,将力争为全省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用工监管提供“宣恩样板”。(雷斌、黄瑞)

【纠错】 【责任编辑:陈剑】